大学本科学历在贬值,研究生人数倒挂,硕士是标配,大学本科高中化……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有结果,但是咱们年龄在增加,对于我们要不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换取学历,而长时间的结果并不一定会有好结果,所以我们需要深度思考,提前规划,不要简单的跟风选择,等你到的时候,风口已经过了。
高考志愿填报就是投资,一定要计算性价比,要计算回报率,要计算投产比。这几年的填报已经不再是前些年的高考了,能够上大学,选个不错的专业,未来就有不错的结果。但是现在的高考报考,包括接下来的几年,其实这样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尤其是很多家庭认为,我们选个好专业,或者选个不错的学校,未来就有确定性。哪怕是非常优势的热门专业,人数多的情况下,一样的会很卷。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几个案例,看看咱们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
案例①
咱们家是体制内或者这块有资源匹配,未来想考公的,但是分数不理想,然后花各种成本去提高分数,涨上去的可能非常的低,如果能够上的去,早就上去了。高考能够考高分的,其实高一高二就决定了,当然这儿也有少量的同学能够超常发挥。公务员当中真正的分界线其实是定向选调,换到报考当中来看,其实就是985、211和普通院校的选择问题。既然你的可能性很低,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个普通的院校,提前准备公考,先上岸,然后利用资源进行后续路径规划。这儿付出的成本分数上不去,把这个成本用到其他地方,你的回报率超级高,在公办和民办交界的地方,努力去公办,把费用节约下来就行。即便你上去了,冲不上211或者985,意义也不大。
案例②
从很多单位的录用名单中,是不是经常发现留学回来的,或者中外合办的院校,费用花了很多,但是目的很简单,就是一个稳定的岗位。一句话就是,这个岗位上班10年20年都挣不回来,虽然咱们家庭有资源。但是这个路径在国内普通院校就能够解决,但是付出的代价很大。那么我们要出去吗?到底选高学费的院校还是普通的院校,核心是你到底要什么?你想把孩子打造成什么样的人?咱们这部分家庭条件很好,不缺这一点,但是投产比不高。为啥会不高,因为孩子不知道怎么学,也不知道学啥。
案例③
大部分家庭是不是都要考研,为啥要考研?因为大家都要考研啊,考研的目的是什么?先考了再说,但是很多路真的需要考研吗?又或者我们考了研究生后,就真的有优势吗?尤其是在当下学历贬值的情况下,未来的岗位越来越少,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要计算好投产比。有很多的专业其实读了研究生也没多大意义,同样我们很多家庭也只是跟风考研而已,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经常有同学在分享,我多读了几年,发现研究生读完还干不过本科生。另外就是接下来的研究生会扩招,考研接下来几年会比较容易,但是考好的大学和专业难度会加大,同样有的行业必须要考研。
这三个案例其实比较典型,核心问题很简单,填报的本质是弄清楚我们到底要什么?
大家比较常见的填报逻辑,其实是正向思维,但是我们更倾向于逆袭思维,从未来去反推,而不是看一步然后走一步,这样的结果一直在追赶,你会发现永远都落后。好一点的会落下一步两步,严重的会发现落下很多步。报考的时候是风口,毕业风口就消失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这个问题,而不是被牵着鼻子走。
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是怎么报考的,先等高考分数出来,然后看对应的位次在什么地方,看大家选什么专业,然后咱们就跟风选,再去看看相关的院校有没有能够捡漏的。然后等着录取,大家关注的是这张志愿表,呈现的方式是以分数驱动的。但是我们更建议大家反着来,从未来就业去反推,我们家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个方向需要什么学历,需要什么专业,需要什么证书,要不要考研或者读博。这时候咱们的路径就很清晰了,回到志愿表中,去看看分数位次匹配院校专业,这就是为啥有的家庭会浪费分数去保院校专业。表面上看是浪费了分数,实际上他们回报率非常高。有没有发现在警校、公费师范等一些路径中出现高分去抢的情况。
当毕业生足够多,岗位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学历贬值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的就是提前去思考清楚,不是简单的填一张表,只看当下,去跟风选择热门。而是要跳出当下的境遇,去思考未来7年8年,甚至10年后的情况,另外所有的事都不能保障我们未来100%的确定性。我们需要的是探索自己,找到自己,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个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关键。前面咱们也说过,如果咱们分数只能在普通公办或者民办院校的情况下,要不要去考研,或者去追求相关的专业。其实核心的处理就2个,一个是练自己的销售能力,第二个去提前准备考公,因为你的学校帮不上你,就算是热门的专业,依然给你的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