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月了,孩子适应还好吗?
日前,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红星教育、学长来啦联合推出“领跑开学季”系列直播活动,囊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希望帮助大家带着孩子尽快适应新学年。
提到数学学习,家长和同学们总会有很多的疑问——
数学到底该怎么学?
小学应该怎么办,初中又该怎么办?
小学要学奥数吗?六年级要不要准备小初衔接?
最近,我们就邀请到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锦城校区数学教师刘翠翠做客直播间,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刘翠翠老师不仅是初2027届的年级组长,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因此,除了数学学习的指点,对于初中孩子的日常教育,刘老师经验也非常丰富。
一起来看看,刘老师给小学和初中家长们的这份干货指导吧。
从小学到初中,不仅学习科目变多了,课程难度也加大了。怎样做,小初衔接才能更顺利呢。
“最关键的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刘老师建议,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关注孩子课堂的专注度。初中每节课的课堂容量相比小学更大,在孩子六年级时,家长可以着重关注孩子的课堂专注度是否够高,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课堂专注度高的孩子,往往能更好适应初中课堂。
第二,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提前预习初中知识。刘老师建议,六年级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初中知识的预习,但注意,不是鼓励超前学习,更不是鼓励刻意地花大量时间去做小初衔接,最重要的还是关注当下小学阶段的学习,“有能力的前提下”。
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做好错题、好题的积累。孩子六年级时,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数学学习的一些习惯。对初中学习来说,错题积累和好题积累都很关键。
同时,刘老师也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一些比较常见的家长疑惑进行了回答。
Q:小学要不要学奥数?
A:在孩子小学三四年级时,可以根据他的自身情况来决定。如果孩子在学习小学数学时游刃有余,也喜欢数学,也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孩子去拓展思维。孩子天赋比较好,想走竞赛这条路,也可以学。但如果孩子小学数学学起来相对困难,也占用了很多精力,就没有必要额外加课。把基础打牢才是最重要的
Q:孩子目前六年级,在自学初中数学,也在做难题、压轴题。对于自学,老师有没有具体的建议?
A:如果孩子有额外的时间,小学的内容掌握得也很充分,可以提前自学初中内容。预习时,首先应该明确预习的重点,预习过程中勾画书本上的重点,有困惑,可以借助亲朋好友和网络资源解答清楚。其次可以适当地扩当预习范围,除了教材,也可以看一些和初中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
对于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刘老师用了三句话来总结——初一知识点杂,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
在刘老师看来,初二是初中数学学习中难点比较多的一年,这个阶段,孩子们确实比较容易产生问题。很多孩子上初二后,会觉得自己上课听得还算比较轻松,但课后却不会做题,或者做题的速度特别慢,考试分数达不到预期。
“上课听得懂、下课做不来,很有可能是孩子没有把老师讲的知识,真正吸收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她建议,家长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培养孩子的做题习惯。比如,孩子做题总不会,可能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可以让孩子在读文字比较长的题目时,用笔勾画。理解了题目考查的内容后,再与老师讲的知识点进行衔接。
第二,鼓励孩子独立完成题目。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学习习惯,看他有没有在做题碰到障碍时立刻寻求老师同学的提示。如果在思维碰到障碍时总是立刻求助他人,自己独立面对时,可能就缺少攻克思维障碍的武器。
第三,教是最好的学。在家里,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当“老师”,完整地把一道题讲给家长听,能把家长也教会,孩子就是真正理解了。
而针对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考试时不会做的题,回家后又能做出来”的情况,刘老师分析,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谁能够拿到最高分,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时间分配问题,孩子在考试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家长可以问问孩子,考试时a卷答完用了多长时间,b卷答完用了多长时间,给压轴题留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配的时间不够,留下来思考的时间也不够。”
第二个是心理因素。在考试中,孩子或多或少会有点紧张,可能一紧张,思路就短路了,心态不够放松。她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用平常心面对每一次考试。
第三是解题思路的问题。“每道题都有很多种解题方法,有的方法可以很快切入,但有的方法需要绕来绕去。”刘老师说,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做题时多想几种解题方法,探索最快的解题思路。
有家长问:孩子做压轴题,一道题要想30分钟以上,有时候还会做错,这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呢?
刘老师说,作为数学老师,她很支持孩子愿意在数学上深入思考。“虽然一道题可能就会花很长时间,但这是一个在逐渐攻克思维障碍的过程。找到解题思路之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总结,分析为什么会花这么长时间,是在哪一点上卡住了,然后再慢慢进行提速。”
作为一名资深的班主任,经常会有学生家长问刘老师:孩子怎么样才能变优秀?哪些习惯是最重要的?
当晚,刘老师也总结了她接触和观察到的优生们身上普遍有着的好习惯。
第一,有目标。“这可能不算是一个习惯,但它绝对是孩子初中三年,甚至以后高中大学时,人生很重要的指引牌。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去树立目标,有了目标感,一切行为才有了方向。”
第二,高标准、严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一个高一些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高效。刘老师说,在任何学段,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效率永远是第一位。
第四,在具体的学习习惯上,做错题本、好题本非常重要。这对任何学科都适用,归纳总结,能促进孩子在学习中的回顾与反思,只有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任何地方才能游刃有余。
第五,专注。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上一届有一位考得很好的学生,身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做任何事都很专注,“特别是我记得,有次体育课时他在垫排球。一位老师评价他,垫球时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排球’,眼里只有这颗球,特别专注。”
有家长提问,表示孩子小时候习惯没有养好,现在一做作业就走神,小动作不断。家长也不可能每次都守着他,该怎么办呢?
对此,刘老师表示,除了家长所说的“习惯不好”,也需要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和孩子沟通,问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小习惯,比如可能是对这个科目不感兴趣,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只能通过小动作来消磨时间。
那又该怎样改变呢?
她建议,可以尝试给孩子定时,做一个计划。比如,这个作业需要20分钟完成,就定时20分钟,如果检查后确实没有完成作业,再适当地延长时间。通过不断反复训练,逐渐提高要求,把延长时间慢慢缩短。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个难点想不出来而走神,就建议让他把难点放在一边,先完成其他部分,等到学校后再向老师请教。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可以适当给一些奖励。”
刘老师说,对初中孩子来说,“成就感”非常重要。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奖励与认可,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在进步,从而会更加有学习动力,也更愿意主动改变自己。所以,家长们不妨多夸一夸自己的孩子,多表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