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有些学生为了顺利就业不得不改变初衷,从高中选科开始就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兴趣,选择不擅长的数理化。如果喜欢的专业比较冷门,高考的时候也不敢报,生怕毕业即失业。

张雪峰老师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学生打破信息壁垒,避免走弯路。看上去确实是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大有好转,但功利化的升学环境未必是好事。

如果把就业当成学习的最终目标,那注定一辈子都是“打工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突破。还会因为不喜欢专业而摆烂,对工作和学习非常抵触,真正的才华被埋没,这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违背因材施教的初衷。如何能权衡理想和现实,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

对于家长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孩子顺利考上名牌大学,考不考研究生无所谓,只要毕业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然后找到德才兼备的伴侣,在30岁前生下一、两个身心健康的宝宝,就可以算是此生无憾了。千万别毕业后不找工作,在家啃老,家长出门都没有面子。

看上去很简单,对于年轻人来说却不是容易的事。考大学不难,难的是毕业后就要找到稳定的工作。好的岗位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成了半刚需,25岁能顺利毕业上岸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之后要在5年内完成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谈何容易。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家长所说的,到什么年纪就要做什么事,让学生深受“传统社会时钟”的困扰从而非常焦虑。感觉每个步骤慢了都不行,毕业后也半点不敢放松,更没有机会去追寻梦想,思考人生的意义。即便对工作不满意,也不敢辞职,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不要着急工作,趁年轻多去尝试,挖掘兴趣、体验不同的生活。经过两三年的探索,能获得远超过实际回报的过程。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条件根本不允许

梁教授觉得毕业到就业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拥有更高质量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现在受学历挤压现象严重,年轻人的选择质量下降,人生也变得逼仄,过早被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只能向现实妥协。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国外就很流行“gap year”,可以通过休学或者毕业后暂缓就业的方式,让学生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不止满足于求稳,还有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去探索去创造,这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从理论上看这种方式没有问题,但现实中却很难实行。中产家庭的学生有啃老的资本,可以不用为生活压力发愁,有容错的机会。可以拿着家长的钱,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世界,从而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普通家庭的学生本来机会就稍纵即逝,抓不住校招的机会和应届生身份,再想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就更难了。企业不会根据是否缴纳社保作为衡量应届生的标准,毕业后不工作任性出去玩会被视为不务正业、没有责任心。

要是25岁研究生毕业,再放松2、3年,再找工作未必理想,无家无业很难谈婚论嫁,家长和学生只会更加焦虑。这时候梦想和人生的意义都将黯淡无光,变得毫无意义。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寻找人生意义不应该留到毕业后

国外的gap year可以借鉴,但没必要规定期限。放空的最好时机也不是在大学毕业之后,而是应该融入到基础教育当中,学生越早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就越不容易走弯路。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中小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作业量和升学压力,就是让学生去多听多看多感受,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家长因材施教,这样大学就可以报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毕业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与其大学毕业后再啃老,不如初高中阶段休学,这样考大学的时候才不会迷茫。否则毕业后找到方向也没有意义了,跨专业成本太高,难道还要重新参加高考不成?

复旦大学教授提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几年,普通家庭学生破防了

家长不要过于受“社会时钟”困扰,学生时代也不要只顾学习,盲目赶路未必是好事,选择要比努力更重要。人生从来就没有起跑线一说,没必要跟别人比较,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成长,笑到最后的才是人生赢家。

今日话题:大家觉得梁教授说的有道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