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现代教育报社联合北京市昌平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举办2024“现教沙龙”。围绕“校城融合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主题,昌平区的7位校长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分享。当天,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昌平区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科科长徐昊,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冉阳、郝彬,总编辑助理、首席记者常悦等出席沙龙活动。

做好四件事!昌平区立体打造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共同体

做好四件事!昌平区立体打造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共同体

着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一体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丽梅
昌平区教委副主任


近些年,昌平区教委着力在校城融合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昌平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构建育人为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科技联盟,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昌平区教委从实际出发,依托本区特点优势,按照“大构架建设、小切口试点”的原则,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特色培养路径。区教委统筹利用未来科学城、区科协、区科委优质资源,加强规划引领,助力昌平科学教育协同育人发展机制,分批次为学校的科学教育规划提供引领和支持服务。同时,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各校构建了全面丰富的科学课程群,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搭建课程框架,结合其他学科开展跨学科课程探究和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壁垒,构建了“回天地区”“昌平城区”“农村地区”三大科学教育联盟。借助三大教育联盟,积极探索开拓科学教育实践的先行模式,全区实现了“学校-区域-全区”的协同,助力提升全区学生科学素养,推动昌平科学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是一校一品,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体系。昌平区有两所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承办校、11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17所区级科技教育特色校。“十四五”以来,全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25项,与驻昌高校、央企合力开展科学类校本课程19项,承担国家、市级科学类规划课题72项,20余所学校拥有属地非遗文化传承立项科创项目,30余所中小学形成了较为优质的科学课程。

三是加强校城融合,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近年来,昌平区教委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举办中学生科技夏令营,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数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开展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教师走进中小学,开设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同时,区教委还组织中小学生进高校、进企业参观实践,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科技创新能力,昌平区教委与区科委、区科协等单位合作开展“全国科普日”“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活动。每年市、区两级科技节50余项科技活动,为昌平学子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昌平区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竞赛、世界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4项,市级奖项128项。

四是名师引领,筑牢人才培养坚实基础。昌平区教委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团队,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聘任首批科技副校长入驻中小学,全区高中校科学副校长配备率达100%,中小学科技社团普及率达100%;依托高校资源,以城区科学教育联盟为基地,区教委建立了“昌平区青年科技教师工作室”,面向全区吸纳20名35岁以下区级优秀科学教师,强化昌平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昌平区教委连续六年实施科学教师素养提升项目,培训教师1720人次,100余名教师在论文撰写、课例录制和精品课展示等方面荣获全国及北京市的多项奖励。科技教师获得260余个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高级科技辅导员”,4名教师获评“北京市十佳机器人教练员”荣誉称号。

下一步,昌平区教委将紧跟时代步伐,为推进昌平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昌平“四区”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以实践为导向

构建“大科学教育”体系

高欣蕾

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校长

近年来,学校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探究实践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以学校的“葵园大科学教育育人模型”为引领,从国家课程出发,学校构建了“素养视域下以探究实践为导向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层结构。校本课程分为普及类课程群和特色类课程群:普及类课程群包括“国之大家课程”“葵园科技大师讲堂课程”“科学百问课程”“葵娃探世界课程”等;特色类课程群分为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两类,其中特色课程的实施以特色社团和特色班级两种样态推进。

为推进实施“葵园大科学教育体系”,学校从多方面提供了实施保障。一是建设科学教育场域。近两年,学校建设了科技阅读空间、森林探秘长廊、数字化葵园气象站和葵园太空基地等,这些场域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力、创造力。二是推进项目式学习方式变革。学校构建了“1﹢1﹢N”课程新样态:第一个“1”为国家课程的推进,第二个“1”为主题探究式学习,“N”指向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实践场域、交流方式无限延展。同时,学校还拓宽馆校结合、深化家校协同、研究组织架构、提升全体教师的科学教育素养等方面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从“模型”切入

建设科学学习的校园生态

焦振洲

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科学副校长

结合学校“做润泽生命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我们将科学教育的理念定位为“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基”,打造“保天性,夯基础,扬个性,促创新”的科学教育生态;让所有孩子在校园中“天马行空地猜想、全神贯注地发现、百折不挠地尝试、精益求精地制造”。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首先打造了以“模型”为核心概念的国防科技课程群,以“数学、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四个学科为基础,增加“航模、车模、船模、人工智能模型、生态模型”五类拓展模型课程。其次,学校常态化举办校园“船模、车模、航模、纸飞机、校园专利”竞赛,模仿“诺贝尔奖”设计“校园钱学森奖”,模仿科研投入过程设计“校园科学物品超市”,模仿留言板创建“龙娃三千问”问题墙。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数科节”完成成果展示和校园表彰,努力构建科学教育的人文生态模型。最后,学校将课后服务、社会大课堂、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每年的社会大课堂都会安排到科学场馆进行参观,每年五年级都会走进职业学校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体验。学校还注重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每年与科协合作聘请退休科学家或者宣讲团到校讲座,每学期组织开展“我讲科学家故事”评比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构建一个科学学习的校园生态环境,支持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此外,学校以科学素养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面下功夫,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自然规律探索的欲望;制定三年科技教育规划和学期科学工作计划,加强科学师资队伍建设;联合社会力量,与北航、华北电力大学、科技馆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学校科学教育发展。

做“三真”的科学教育

李兰瑛

北航附小昌平学校校长

北航附小昌平学校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开启科学教育“三真”生态研究圈。在启航、导航、护航、领航的“四航”课程引领下,学校积极构建了“‘五育’﹢1”融合育人体系,创设以“六大空间站”为载体的主题活动。学校倡导每个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创造。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的育人导向,并在此理念下学校积极构建科学教育课程,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途径多样、渠道多元的“小航家”科学教育体系。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海航、陆航、空航”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特色研究课程,让学生展开科学教育真研究。通过真实验、真数据、真表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培养拥有科学的认知能力、科学的探究能力、科学的研究能力的“小航家”。

在评价方面,学校以“航文化”特色理念为核心,逐步形成了小徽章“10换1”进阶式评价体系。通过“好习惯”“我能行”两项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学生累计10个小徽章,换取一个大徽章;每月末,结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评价记录单,班级评选特长领航员,学年末,累计获得所有领航员徽章的同学进入宇宙空间兑换站,兑换自己喜爱的“手工特色勋章”。小徽章“10换1”的进阶式评价将学生的日常表现有形可见,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综合表现,运用这些勋章进行即时评价奖励与课后评价奖励。这种独特的评价方式将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不断创新、坚定信念、追求更高的目标。

以机器人为抓手

实现一体化贯通培养

张玮

昌平区第一中学副校长

昌平区第一中学西关校区执行校长

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形成了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项目为重心的科技教育工作,构建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贯通式机器人社团。为保障学生筑梦,集团拥有专职科技教师、兼职科技教师和专家团队共同保障,并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授课教师的服务质量。集团的“基础、拓展、提高、发展”四级课程与普及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赛事交流活动体系相符,帮助学生从浅入深学习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培养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集团注重校内外协同发展,与石油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共建实验室,并借助高校和企业专业资源发展集团特色实践活动,打造以课程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

机器人社团经过多年发展,与整体科技教育规划结合,形成了两类特色的培育模式:一是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STEM教育协作体,吸纳学校、家庭、研究机构、企业、社区共同参与;二是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学院,通过机器人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并创办“顶峰计划、机加计划、攀登班、科技英才班”,多领域多层次的发现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集团的课程还延伸到了集团外。集团开展送课到校活动,举办科技创客营,辐射昌平城区十余所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据不完全统计,辐射课程每学年60节,授课2100人次,城区科技教育联盟夏令营招生120人,完成授课9600人次;与城北中心教育集团、城关小学、西府冠华学校等共建科技社团。在联合培养下,城北中心教育集团共获国家级奖项9人次、市级奖项46人次,斩获全国中小学noc智能大赛全国一等奖;西府冠华学校取得了金鹏赛一等奖等好成绩。

多维度探索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

赵玉峰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执行校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通过构建“青色”阶梯式课程体系、搭建“五客”技能实践平台、推行“跨学科”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完善“内外统筹”资源环境与制度保障体系,以及开展“思维课堂”研究项目五个方面的内容,多维度探索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

学校在原有三层六领域“青色课程”基础上,对数学与科技领域课程进行了更新与迭代,形成了“修羽”“展翅”“翱翔”逐渐进阶的科学课程体系。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学校设立了“创客”“极客”“霞客”“墨客”“潮客”五大工作室,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工程思维与审美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探究的舞台。

学校设立了“翱翔课程班”,并大力推进跨学科教学实践,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科学教育项目,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建立了科学教育发展中心,由64名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科学类专任教师组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凝聚科学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还持续升级实验设备,优化实验室环境,确保21间专业科学类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验条件。

“思维课堂”是学校科学教育发展的稳固根基和点睛之笔,将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等教学原理巧妙融入课堂设计,创新性地构建了“551”思维课堂教与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积极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科学教育

张云

昌平区第二中学副校长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自2012年起,学校就提出了创建跨年级、跨班级的开放式班级组织——“英才班”的设想,并设立专门的班主任。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研究方法,协助学生确立课题,联系外部专家,并整理研究成果;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组建多个项目小组,充分利用课余及假期时间,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探究;学校结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导师指导。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学校积极寻求教育构建人才培养协作体,陆续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知名高校以及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等7家社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签署创新人才培养协议,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深入的学习机会。

基于十多年的科学教育经验,学校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化途径,整合多种类型资源,将分散的、随机的科创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固化,在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与材料、地球与环境等领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体验课程体系。

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倡导学生立足自身实际,发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比如,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昌平园林局等单位专家指导下,学生积极研究学校几株树龄400多年的古柏的保护和复壮问题。大量基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研究,不但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更使学生真正体验了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巨大成就感。

打造绿色校园

开展特色科技教育

崔静

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教学副校长

2017年,昌盛园小学的地球与环境社团被认定为金鹏科技团。按照深化“尊重教育”办学特色的要求,学校总结提炼出“与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与生命同行、与未来衔接”的办团理念。浸润昌平的“在地生态教育资源”,学校打造了“三枕四与”办团特色,每学期开展生态环境教育项目式学习、组织环境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活动等特色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在“十四五”规划理念图谱和课程图谱的指引下,探索出了科学教育独有的课程图谱。在社团工作方面,制定金鹏科技团发展规划,挖掘“枕地生态”课程资源,凸显环境主题特色的社团群,打造“枕地科技”活动平台,建设“枕地”育人环境。在教学活动方面,学校依据“枕地生态”课程资源,推进环境教育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形成了1~6年级的环境主题研究性课程,实现人人参与环境教育的目标;组织微生物与环境社等7个环境类社团,每学期定期开展教学活动;为“枕地生态”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的一致性。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活动平台,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合作开展科技教育。同时,学校还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京沪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修活动等6个项目的发展,与河北等地6所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帮扶关系,与地质博物馆等相关单位交流合作13次,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昌盛园小学的科技教育成果。

做好四件事!昌平区立体打造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共同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张广林

摄影:杨旭

通讯员:赵爽

编辑:张秋颖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做好四件事!昌平区立体打造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共同体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