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沙活动成因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3)植被

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2.风沙活动的危害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3.风沙活动的防治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育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押题冲刺

(2023·广东梅州·统考二模)广东的海岸沙丘分布范围广,河流入海口旁侧多有分布。遥感影像显示,与1994年相比,2019年广东大部分海岸风沙地貌已被人为改造,保留下来的沙丘高度有所降低,沙丘分布范围减小。下图为广东海岸风沙地貌分布图,箭头所指即为海岸风沙地貌具体分布地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下列不是广东海岸风沙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的是( )

A.常年偏东风

B.丰富的沙源

C.湿热的气候条件

D.弧形的开阔海岸

2.结合材料,推测近几十年来广东海岸沙丘高度有所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建设用地增加②植被覆盖增加③海岸降水增加④植被覆盖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C 2.A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岸风沙地貌的形成需要有干旱的气候环境、丰富的沙源、风的搬运等条件,广东湿热的气候条件,会增加沙子的粘性,不易被风搬运至其他地区,C正确;常年固定风向和丰富的沙源,利于沙子不断向固定方向移动,利于风沙地貌的形成,AB错误;弧形的开阔海岸对风阻力较小,利于海岸风沙地貌的形成,D错误;故选C。

2.结合材料可知,由于人为改造使沙丘高度降低和面积缩小。建设用地增加会和沙丘争夺土地资源,导致沙丘面积缩小,①正确;植被覆盖度增加,会增加风阻,降低沙丘的形成速度,在沙丘不断侵蚀与堆积的动态平衡之下,植树造林会造成沙丘的沙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同时侵蚀又在时刻发生,所以沙丘会发生明显的退化现象,②正确;海岸降水增加不是人为原因,③错误;植被减少会促使沙丘面积扩大,④错误;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地区,由于物理风化强烈,降水量极小,蒸发量很大,地表水贫乏,植被稀少,沙质地表裸露,风力作用活跃,风沙地貌最为发育,也最为普遍。在半干旱区和大陆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3.沙坡头主导风向为( )

A.偏西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南风

4.图中营建乔灌木林带的最大限制条件是( )

A.降水少

B.肥力低

C.风力大

D.热量少

5.图中防沙、固沙体系的功能是( )

A.恢复地表的植被,改善大气降水

B.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地面风速

C.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

D.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

【答案】3.B 4.A 5.B

【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沙坡头地区沙丘形态大致是南坡较陡,北坡较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所以该地北坡为迎风坡,主导风向为偏北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风沙灾害严重,可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地带,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是限制营建乔灌木林带的主要因素,A正确;肥力低、风力大、热量少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BCD错误。所以选A。

5.防沙、固沙体系对于区域降水的影响较小,A错误;防沙、固沙体系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减弱地面风速,从而防风治沙,B正确;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建设用地,都不是防沙、固沙体系的主要功能,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宁夏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属于草原化荒漠地带,是沙漠向绿洲的过渡区,以高大、密集的格状新月形沙丘链连绵分布而著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年降水量186毫米,沙层稳定含水量仅为2%至3%。沙漠表面最高温度可达74摄氏度,沙尘暴频繁发生,年风沙天数多达200天,最大风力11级,天然植被覆盖率仅为1%左右。

6.(2023·山东·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前进的风沙流受阻挡聚积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形成高度不等的突起土堆,即灌丛沙堆(左图)。在自然状态下,灌丛沙堆的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套地区(右图)生态环境脆弱,灌丛沙堆广布。利用遥感技术观测到研究点附近地区近十年来灌丛沙堆显著减少,且灌丛沙堆消失后形成了较为平整的土地。走访得知,当地农民每年会引黄河水灌溉淋盐压碱,并将灌丛沙堆里的沙子掺杂在土壤中,以此来改良土壤质地和成分。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分析灌丛沙堆中的沙子对改良土壤的作用。

(2)简述大量采挖灌丛沙堆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说明河套地区保护灌丛沙堆对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答案】(1)增大土壤孔隙,减轻土壤盐渍化;使土质疏松,有利于改善盐碱土硬化板结;灌丛植被的枯枝落叶在灌丛沙堆表面长期积累,会使沙子携带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2)使固定沙丘活化,土壤风蚀强度增大,土地沙漠化程度加剧;灌丛沙堆数量急剧减少,植被退化显著,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河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灌丛沙堆有利于发挥其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起到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灌丛沙堆从近期上看不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下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减轻土地退化, 保护耕地,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分析】本题以灌丛沙堆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灌丛沙堆对土壤的影响、采挖沙堆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把沙子掺杂在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孔隙,使降水和灌溉时淋盐压碱作用明显,可以减轻土壤盐碱化;掺沙子会是土壤变得疏松,改善原本硬化板结的盐碱土;同时灌丛沙堆的枯枝落叶长期在沙堆表面累积,给沙子带来腐殖质,掺入土壤后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2)一方面,灌丛有防风固沙作用,采挖灌丛沙堆后,使灌丛减少,防风固沙作用减弱,风蚀作用增强,固定沙丘活化,土壤沙漠化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灌丛沙堆数量减少,植被减少,原有生物生存环境恶化、食物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被破坏。

(3)从生态安全角度分析,河套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灌丛沙堆可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从粮食安全角度分析,短期来看,保护灌丛沙堆则不能开发更多耕地,且没有掺沙子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单产下降,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但从长远来看,保护灌丛沙堆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可保证耕地数量,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策勒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其下游地区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河下游地区位于冲洪积平原景观向沙漠景观的过渡区,区内受风沙与流水作用影响,形成了流水地貌、风沙地貌以及风水复合地貌并存的景观特征。下图示意策勒河流域下游景观分类。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分析沙丘的广泛发育对策勒河流程的影响。

(2)甲区为风水复合作用地貌过程变化区,流水作用的方向NNE,风力作用的方向SEE,二者交角近似垂直。观察发现,区内风力作用促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流水作用可减缓沙丘的移动。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影响;流程变短。原因:沙丘广泛发育增大了地表高程,阻碍河水流动;疏松的沙粒增大地表水下渗,河流径流量减少。

(2)当地盛行西北风,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盛行风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小,风力作用稳定;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大,间歇性的流水作用不能阻止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水流流经地区流沙湿度增加,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水流可以直接搬运部分流沙,改变了流沙的移动方向;流水可促使丘间地植被生长,减缓沙丘移动的速度。

【分析】本大题以策勒河流域下游景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力作用、流水作用以及形成的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阐释地理事物、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该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使得沙丘的广泛发育,增大了地表高程,阻碍河水流动;疏松的沙粒增大地表水下渗,使得河流径流量减少,流程变短。

(2)图示可知风水复合作用地貌区主要位于戈壁及流动沙丘的交界处。当地盛行西北风,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风力作用的频率和强度基本上每年都是稳定的,而流水作用的频率和强度则受区域降水的控制,变率较大,该处水流属于间歇性短期流水,并不能阻止常年受风沙作用下的沙丘向着东南方向移动。水流流经地区流沙湿度增加,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水流可以直接搬运部分流沙,改变了流沙的移动方向;流水可促使丘间地植被生长,减少沙丘移动的速度。

8.(2023·湖北·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灌丛沙堆是在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研究江西省南昌市厚田沙地(赣江和锦江交汇处的西岸)的灌丛沙堆发现,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丘间地,且灌丛沙堆细沙含量最高的部位不是坡顶,灌丛沙堆背风坡沙粒分选性优于迎风坡和坡顶。不同于干旱区多垂向生长、簇状分枝茂密的灌丛,该研究区多匍匐生长、高度矮、分枝多的蔓藤。图a示意厚田沙地地理位置;图b示意该研究区内厚田沙地灌丛沙堆形态。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分析该研究区灌丛沙堆背风坡中上部整体细沙含量最高的原因。

(2)分析该研究区灌丛沙堆不同部位沙粒分选性差异较大的原因。

(3)该研究区与干旱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发育过程有较大差异,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当地河床和河滩多沙质沉积物,沙源充足;距河流较近,地下水位较高,地表覆盖植被较多,沙堆高度发育空间较小;风搬运细沙越过沙堆顶部至背风坡,大颗粒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滑至背风坡底部,细沙留在背风坡中上部。

(2)灌丛通过覆盖地表、分解风力以及阻挡输沙,迎风坡同时受侵蚀、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综合影响,导致沙粒分选性较差;坡顶受不同气流影响,侵蚀或沉积作用存在差异,沙粒分选性较差;背风坡风力较弱,沉积作用较强,在重力作用下沙粒分选性好。

(3)该研究区属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含水量大,沙粒贴近地表移动;匍匐生长、高度矮的蔓藤枝条固沙,沙堆水平尺度随藤蔓生长而增加,但不利于沙堆高度的增大,多发育范围大、高度较矮的(盾形)沙堆;干旱区气候干旱,常年风速较大,同时沙源丰富且沙粒粒径较小,导致风沙流中悬移的沙粒大量增加,灌丛通过垂向生长且茂密的簇状分枝来固沙,沙堆高度随灌木丛生长而增加,但不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长,多发育高度大、范围小的(圆锥、椭球形)沙堆。

【分析】本大题以江西省南昌市厚田沙地的灌丛沙堆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态特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小题主要从风沙来源、风力搬运和沉积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研究区的灌丛沙堆分布在赣江和锦江交汇处的西岸,河床和河漫滩地区多沙质沉积物,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大面积裸露,为沙堆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同时,该地距离河流较近,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长,地表植被覆盖相对较多,沙堆发育的空间范围较小,枯水期水位下降,河漫滩裸露,盛行风搬运细沙翻过沙堆顶部至背风坡,而根据材料可知,灌丛沙堆细沙含量最高的部位不是坡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被风力搬运的沙粒至背风坡后,粗颗粒物质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滑至背风坡的底部,而细颗粒物质容易留在背风坡的中上部,从而导致研究区灌丛沙堆背风坡中上部整体细沙含量最高。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灌丛沙堆背风坡沙粒分选性优于迎风坡和坡顶,所以该题分析不同部位沙粒分选性差异较大的原因,可分别从迎风坡、坡顶、背风坡三个部位进行阐述说明。对于迎风坡而言,灌丛覆盖于地表,可以分解风力,阻挡风沙,迎风坡同时受到风力侵蚀,搬运以及在植被影响下沉积作用的综合影响,沙粒的分选性较差。对于坡顶部位,坡顶受到不同气流的影响,其侵蚀或沉积也存在差异,导致沙粒的分选性较差;对于背风坡而言,背风坡受风力影响微弱,沉积作用明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背风坡沙粒呈现下部较粗,中上部较细的特点,主要是在重力分选作用下形成,所以受重力的影响,沙粒的分选性好。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旱区多垂向生长、簇状分枝茂密的灌丛,而该研究区多匍匐生长,高度矮、分枝多的蔓藤。不同于干旱地区,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相对湿润,降水丰富,地表的含水量大,沙粒容易贴近地表移动,而匍匐生长、高度矮的蔓藤枝条通过固沙,使得沙堆水平尺度随着蔓藤的生长而增加,沙堆的发育范围大,但蔓藤植物的匍匐水平生长,不利于沙堆高度的增加,沙堆高度相对较矮,呈盾形。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源丰富,物理风化作用强,沙粒粒径相对较小,常年风速大,风沙流并非贴近地表移动,而是呈现较多的悬移沙粒,灌丛垂向生长,发育茂密的簇状分枝以固定沙粒,沙堆的高度随着灌丛的生长而增加,发育成高度较大的沙堆,但灌丛的这种方式不利于沙堆的水平扩展,沙堆的水平尺度相对较小,范围较小,多形成圆锥形的沙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一、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 气候与其他要素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气候对地形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塑造不同的地形地貌。例如,湿润气候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容易形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干旱气候区的风力作用显著,可能形成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

(2)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气候决定了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从而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变化、结冰期等特征。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流量大且稳定,无结冰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的生物生存,如热带气候区生物种类丰富,寒带气候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气候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温度和降水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动物的迁徙行为。

(4)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容易形成酸性的红壤、黄壤等;干旱气候区土壤的盐分积累较多,可能形成盐渍土。

2. 地形与其他要素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高大的山脉会阻挡气流,形成不同的气候区域。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山脉南侧形成热带季风气候,而北侧形成高原山地气候。地形还会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如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2)地形对水文的影响: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向和水系形态。山地地区河流多短小湍急,呈放射状分布;平原地区河流则较为平缓,呈网状分布。地形还会影响河流的水能资源,落差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的不同。例如,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会形成不同的植被带,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高山草甸等。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厚度和肥力。山区土壤一般较薄,且肥力较低;平原地区土壤相对较厚,肥力较高。地形还会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如山坡上的土壤容易被侵蚀,而山谷和盆地则容易堆积土壤。

3. 水文与其他要素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水文对气候的影响:水体的存在可以调节气候,使气温和湿度的变化更加缓和。例如,湖泊和海洋可以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使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加。

(2)水文对地形的影响: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会塑造地形地貌。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峡谷、瀑布等地形;河流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形。

(3)水文对生物的影响:水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河流、湖泊等水体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不同的水文条件会影响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如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的适应环境不同。

(4)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水文条件会影响土壤的水分含量和盐分含量。例如,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土壤水分含量高,可能形成沼泽土;河流泛滥区的土壤可能会受到洪水的冲刷和淤积,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4. 生物与其他要素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影响气候。例如,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2)生物对地形的影响: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可以改变地形地貌。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挖掘和筑巢行为也会对地形产生一定的影响。

(3)生物对水文的影响:生物可以影响水体的质量和循环。例如,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森林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河流的流量。

(4)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生物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动物的排泄物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发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草原植被下形成黑钙土,森林植被下形成棕壤等。

二、整体性的表现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 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当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的地形和生态环境;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改变土壤的性质。

2.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可能会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等过程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因为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碳汇和氧气源。

三、高考考查角度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1. 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要求考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分析某一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2. 解释自然现象的成因: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某一自然现象的成因。例如,解释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是如何由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3. 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分析某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水资源开发等)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4. 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提出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例如,针对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高考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风沙问题、高考地理中的整体性原理!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