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了一部央视出品的亲子纪录片《你听见了吗》。镜头前孩子们对父母爱的暖心独白,触动心弦:
你天天对我那么凶,搞得我,有一天差点不爱你了,但是我现在还是很爱你,很爱你。 我们爱妈妈,妈妈也爱我们,所以我们从来不生妈妈的气。 我的爸爸妈妈,我知道,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孩子对父母的爱,往往是世间最质朴无瑕的情感。
自降临于世,他们便毫无保留地将爱与信任,托付给父母。
反观父母之爱虽深沉,却常不自觉交织着期望与条件,诸如“做个好孩子”、“成绩好”、“听话”等,这些似乎成了爱的隐形门槛。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构建起独立的思考与感知体系,对父母的言行,也会有更加细腻、深刻的体会。
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那些能够被爱好好滋养的孩子,往往也会习得爱的能力,并将这份温暖,反哺于父母。
孩子的情感反馈,犹如一面明镜,清晰地映照出亲子关系的真实面貌。
而你的孩子是否真正爱你,往往取决于你对这三件事的态度。
身为父母的你,是否这样对待过孩子?
当孩子想和你分享他的奇思妙想时,你却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以“嗯”“是”“不知道”敷衍或不耐烦的态度回应着,或是以一句“与学习无关,别说了”,熄灭孩子交流的热情。
当孩子感到父母无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孩子便会关上心门,筑起一道隔阂的墙。
樊登曾分享过自己在机场偶遇一对母女的故事。
在等飞机时,身后传来一位妈妈数落孩子的声音,言语间充斥着不耐烦:
你说话声那么小,谁听得见? 算了算了,你别跟我说,不想听你说话,不想理你!
没一会儿又指责道:“这么简单的题,才考98分,你丢人不丢人?”
而小女孩全程神情紧绷,一言不发。樊登见状,忍不住打破僵局。
他赞美了小女孩:“98分已经很高了,挺棒的。”
但孩子的妈妈仍在挑剔:“那么简单的填空都不会填,在水里什么什么的,她写个爬呀爬,正确答案是在水里游呀游。”
樊登顺势耐心引导孩子说出她的想法。
原来小女孩之所以写“爬呀爬”,是因为她曾观察过乌龟在陆地上和水里近似于“爬”的动作。
这一番交流下来,妈妈的态度也缓和了下来,孩子神情也不再紧绷,之后母女俩还进入了温馨和谐的对话。
耐心倾听,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既能化解误会,也能促成心与心的交流。
因此,父母需要重视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表达自我的空间,方能让爱与理解流淌其中。
我有一位极为擅长倾听的朋友,她和孩子的关系处得很好,孩子有很多心里话也会跟她说。
那天,我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凑巧与她相遇。
于是,我们相约前往附近的公园小聚,也让孩子们好好放松下。
期间,她的孩子跟她诉苦,说起在学校和同学闹别扭了,还有上课时间太长,下课又不能去操场玩,觉得好累。
而她则全程耐心倾听,没有丝毫打断或干扰。
等孩子说完后,她才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她也不说教,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肯定,理解和引导。
全程母子俩的对话,自然而流畅,如沐春风。
这一幕诠释了倾听的力量——赋予孩子表达的勇气,也让亲子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亦如教育家卡尔·威特所言:
“父母的倾听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得到关心。”
当父母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实则传递的是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也会让孩子更加乐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此,父母应当学会转变角色,从监督者变为倾听者,从命令者变为支持者。
在孩子需要倾诉时,无论话题内容如何,都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被重视。
这会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上个月,广东湛江街头发生了一场令人揪心的事故:
一位3岁孩子躺在马路上撒泼打滚。
母亲屡劝无果后,愤怒离场,将情绪崩溃的孩子留在危险之中。
随后,一辆黑色小轿车驶来,因视线盲区未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孩子。
此时,惊险的一幕发生了,车子从孩子身上驶过。
又万幸的是,这起事故没有酿成生命危险,但这注定给幼小的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身心伤害。
这条令人心痛的新闻,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在面对孩子情绪问题时,可能存在的误区与疏忽。
作为成年人,我们往往习惯于用理性的思维去压制孩子的情绪。
却忘了孩子也如幼时的自己一样,会因一点小事就哭鼻子,不高兴。
其实,当孩子情绪失控时,他的内心也正经历着一场风暴。
而冷漠的转身或严厉的斥责,只会加剧他们的痛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这本书也提到:
孩子发脾气不是因为喜欢那样做,他们只是展现出真实的感受罢了。
因此,父母应该摒弃成人的偏见与急躁,以同理心深入孩子的内心,用温暖的拥抱、柔和的话语,安抚孩子焦躁、不安的内心。
当孩子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生气时,我们可以试着帮孩子说出感受:
你生气,是因为妈妈不允许你吃零食,对吗? 你发脾气,是因为你想要的玩具,妈妈没给你买,对吗? 你哭闹,是因为妈妈没有带你出去玩,对吗?
这样的回应,不仅是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也给孩子的情绪降降温,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和处理情绪,而非被父母简单地压制或忽视。
我也经历过孩子哭闹不止的头疼时刻,也经历过最初直接制止,到后来学会理解、接纳孩子情绪的转变。
以前,每当孩子哭时,我会本能地急于安抚,甚至用严厉的话语试图让她停止哭泣。
后来,我转变了育儿观念,我会允许孩子有情绪。
也和女儿聊过:“哭泣、愤怒或是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表达出来的。不过释放之后,也要学会去调整。”
如今孩子有时起床,也会伴有情绪低落。
但她会表达出来:“妈妈,我刚起床,没睡好有些难过。你别理我,让我一个人哭下,等下就好了。”
孩子的情绪如多变的天气,作为父母,我们应当成为孩子情绪的“气象站”,学会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而非急于评判或制止。
过程中孩子也会逐渐明白,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学会面对并妥善处理情绪,也是自己成长的必修课。
在人生的浩瀚征途中,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而来自父母的爱与信任,会赋予孩子无限力量,以穿越风雨,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我曾采访过美食领域的诸多博主。其中,一位95后博主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当问起她最想感谢的人是谁时,她脱口而出:
“我的妈妈。”
“如果没有妈妈的支持,我很难坚持到现在。”
她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但对美食也颇感兴趣。
毕业时面对职业道路的分岔口,她鼓足勇气向妈妈表达了自己想要从事烘焙的念头。
她的妈妈当即表示支持她的选择。几天后妈妈还偷偷给了她一个惊喜,送了一台新烤箱给她。
初涉烘焙界,她做了很多失败的面包、蛋糕。但即便如此,仍能换来妈妈的赞美:“味道真不错,你做得越来越好了。”
正是这份爱与信任的力量,让她从6年前的一个青涩新手,成长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美食博主。
这位博主的妈妈,不仅没有干涉孩子的选择,还以开放的心态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也应了《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书中的那句:
孩子们的人生,并不应该循着一条设定好的路走下去。他们应该独立而自主,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帮助他们发现自我。
那天,刷朋友圈时,看到友人更新了一条动态。在她生日这一天,收到了儿子送给她的生日蛋糕和花束,还晒了一张她和儿子合影的照片。
依稀记得之前她和我聊起过她的儿子。她说她的儿子上初中时,成绩差了很多,也出现了厌学情绪。
她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所以狠抓儿子的学习,给他安排了不少补习班。但也许是逼得太狠了,儿子不堪重负。
有次竟面目狰狞,咬牙切齿地对她说:“你是不是想要我死?”
那次儿子的情绪失控,猛地让她醒悟了过来,不能再逼儿子了。
孩子的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后来,儿子虽然没有考上高中,但去读中职时,选了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因为热爱而投入,每年都拿奖学金,人也自信开朗了很多。
父母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
这远比任何外在的成就更加宝贵,因为它会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以及身后暖暖的目光时,那份安全感与信任感也将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
在亲子关系的构建中,樊登有句话颇为打动我:
孩子爱我们,远胜过家长爱孩子。好多家长莽撞又无知,根本不会爱孩子。 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班,孩子需要的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家长,是一个知道怎么塑造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家长。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而你只要稍微改变了一点点,孩子都会过来拥抱你,说妈妈你真好。
父母通过耐心、理解以及尊重的态度,把爱植入孩子的心中。而拥有了爱的孩子,也会以独有的方式回馈给父母:
或许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深情的“我爱你”,又或是孩子在成长中的每一次改变与进步。
所谓的父母与子女间的爱,也正是这样一场彼此倾注、双向流动、双向奔赴的暖心旅程。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寒露
作者 | 晚秋,写作者。公众号:晚秋的时光屋
主播 | 楚翘,治愈系主播。喜马FM:楚翘_诗歌之王。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