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贷“套路”!最新发声!

【导读】警惕网络贷款“套路”,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

中国基金报记者 晨曦

网络贷款有“套路”,最新风险提示来了!

10月9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网络贷款“套路”的风险提示。北京金融监管局称,有消费者反映在通过网络贷款时遇到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过度借贷等问题,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警惕网贷“套路”!最新发声!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套路”,关注模糊利息费用、泄露个人信息、诱导过度借贷三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前期股市氛围向好,银行端也出现“存款搬家”等现象,甚至有信贷资金“蠢蠢欲动”入市。相比之下,“网贷炒股”更不可取,需谨防上当受骗。

网络贷款有“套路”

两则案例识别风险

在此次风险提示中,北京金融监管局给出了两则消费者遭遇网络贷款“套路”的案例——

【案例一】王某在刷短视频时发现一则宣称“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的借贷广告,遂点击链接并根据页面提示下载了某网络贷款APP。

注册登记并填写个人信息后,王某借到了款,但经仔细核对还款明细后,发现账单后另附有一张担保费用账单,自己实际借款成本远高于预期,才明白该网络贷款平台通过暗含的担保合同变相提高了实际借款成本。

【案例二】陈某没有经受住一则网络贷款广告的低息诱惑,觉得按时还款不成问题,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非理性借贷,没想到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陈某在申请网络贷款时填写的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导致其接收到大量网络贷款广告。

在短期无法偿清债务的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陈某随即向其他若干个网络贷款APP借款还贷,最终导致债务发生“滚雪球”效应,形成巨额借款。

关注三大风险

投资者应理性消费、合理借贷

北京金融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警惕网络贷款“套路”,关注以下风险:

一、模糊利息费用。以“免息”“低息”等说辞营销宣传,吸引潜在消费者借款,但在实际放款时违规收取费用。除了案例一的模式以外,还有另行签订合同,要求消费者收到借款后第一时间转回“保证金”,变相收取“砍头息”;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销售,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服务作为放款前置条件,且提前还款不退还订购费用;通过APP操作设置限制消费者正常还款,引发消费者债务逾期,产生“罚息”。

二、泄露个人信息。在获取消费者相关信息后,将消费者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产业链”上下游不法机构获利,使消费者及其亲友饱受各类电话销售骚扰。

三、诱导过度借贷。蛊惑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诱导消费者在旗下的众多网络平台连环借款、以贷还贷,致使消费者负债超出自身收入水平,还款时引导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使消费者债台高筑,可能导致不良征信记录。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办理借款业务时,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充分了解借款条件,关注借款业务真实息费水平,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维护个人良好信用。

警惕虚假贷款类诈骗

在北京金融监管局之前,内蒙古、辽宁、宁夏、山西、新疆、重庆、广西等多地金融监管局纷纷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提醒金融消费者注意防范不良网贷“套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前期股市氛围向好,银行端也出现“存款搬家”等现象,甚至有信贷资金“蠢蠢欲动”入市。近期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已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重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严控加杠杆。相比之下,“网贷炒股”更不可取,更需谨防上当受骗。

此外,虚假贷款类诈骗也值得警惕。今年6月,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虚假贷款类诈骗也在其中。

据介绍,在该类诈骗中,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有迫切贷款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人员。

典型案例: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编辑:小茉

审核:陈墨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