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Kataya Koro
昨天读者问了个问题——
因为脱口秀风波,京东金融会被挤兑么?
呃。
它不是银行,只是一个销售平台,当然不存在挤兑的风险。
没必要操心。
没想到这也会引发担忧
有点儿像问——“囤盐能不能防辐射?板蓝根能不能抗新冠病毒?”...
一
借这个事,倒是可以聊聊:
「流动性挤兑」
有不少新鲜现象。
前不久股市特别火爆,很多热钱就开始挤兑了。
从各种资产里出逃,要去买股票。
这砸盘了挺多资产。
我聊几个事,大家看看有没有切身感受:
大额存单——
前段时间有的存款人,不惜割肉转让存单,只求快速变现;
有的人就瞅准了这种时机,接盘了4%、5%利率的存单。
比如短债基金——
它波动一般挺小。
但因为9月底开始股市涨到红红火火,大家挤兑债券。
拿钱去炒股。
这搞得债基显著下跌。
比如下图这只短债基金,它9月底-10月9号,明显跌了几天。
恰好Lisa有笔闲钱,她在10月11号黄圈处买了这只短债基金。
运气不错!
后面吃了几天的好收益。
银行R2理财那几天也遭遇了挤兑。
前段时间挺多人抱怨——
“真没想到,理财居然也跌成负收益。”
我查了下数据报道,10月9号时,银行理财总规模比九月末缩减了3000亿...
“挤兑”得挺明显。
这几天股市开始震荡,银行理财也在陆陆续续修复收益了。
二
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
场内货币基金。
比如银华日利ETF。
这个是一个很有名的货币基金,它可以用股票APP买。
国庆节后10月8号开盘时,奇观就来了——
银华日利作为一只低风险货币基金,开盘出现了罕见大跌。
黄色箭头处:
它也被挤兑了。
10月8号开盘后,不少大户卖它来筹集钱,追涨股票。
就,造成它大跌开盘。
我经常聊的水电股:长江电力。
也常常遇到“挤兑”。
股市红红火火时,挺多热钱嫌它涨得慢,会从它那出逃,导致它股价下跌。
行情要变差了,这些热钱又回来了,觉得稳稳当当才是香。
又把它给抬高了
。。。
股市红火,会造成低风险资产挤兑。
热钱往股票中跑。
但是!
赚一笔的机会也伴随来了。
如果你有闲钱,可以反向找找羊毛机会。
比如,捡漏高息大额存单呀。
比如,我上面举例了场内货基银华日利呀。
类似的还有短融ETF。
可以在价格砸出大坑时买入,然后放着不动等修复就行。
又或者就马上“场内赎回ETF”,兑现收益。
会比普通理财香得多。
当然现在股市已稍稍冷却,今天就没啥肉了。
但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如果你本身有笔闲钱,又只考虑低风险投资。
可以盯盯这种机会。
三
有一个现象也值得科普。
上周五芯片涨得特别好,有读者问——
“我买了芯片ETF(159995),它的涨停价10%,但为什么实际上它最高能涨到14%呢?”
诡异的规则导致。
芯片ETF它的很多成分股是可以涨20%的,按道理ETF的成交价也应该能涨20%。
同涨同跌。
但规则却是——
这个以及类似的若干个ETF,它们规矩定死了。
股市成交价一天最多只能涨10%。
结果就是——
当芯片成分股纷纷暴涨,甚至涨了20%,净值也跟着一起飙升时。
ETF成交价却被强行按在了10%。
价格比净值便宜,砸出坑了。
假如此时能买进去本质等于捡钱。咱们大胆买、等修复就行了。
当然,前提是能买进去...
强行按住不让涨的结果是啥?
后面肯定补涨呗!
于是芯片ETF净值在10月9号开始熄火了,但ETF的价格却还在往上飙。
又涨了一个10%。
这就是强行被按住的价格,在后面修复了。
有人看了净值、价格可能会有点蒙,为啥有两套说法?
简单来说:
净值多少,就是一个基金实际值多少钱;
也就是它的真实价值。
而价格多少,是大伙拿着手里的货,跟其他人交易的“市场价”
读者遇到的情况,应当就是——
当天芯片ETF的成分股大涨了,于是盘中估算的净值(IOPV值)也跟着大涨了14%。
而市场价却因规则停在了10%。
而价格终将向净值靠拢,就像皮筋终将弹回原形。
所以后面价格又补涨上去了。
当我们知道价格和净值这种纠缠的关系,心里就有个数了。
当价格涨到明显比净值高很多时,就要当心了,这属于溢价。
别贸然冲进去买。
以免后面补跌。
或者有机会的话,做个溢价套利——用净值申购,然后用价格卖出。
而当折价太大时,可以大胆买入等修复。
或者做个折价套利——买入后马上场内赎回。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银华日利,短融ETF...如果出现了反常大跌,导致折价。
那套利机会也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