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想摘Kimi的桃,谁在导演这场戏?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铁马

大模型行业也是“出息”了,这不,Kimi的母公司月之暗面,它的创始人已经“被进入”了商战的旋涡。

有媒体报道,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被前公司循环智能时期的投资人在中国香港提起仲裁,相关电子仲裁申请书递交HKIAC(香港国际仲裁中心)。

申请仲裁的是杨植麟此前参与创立的公司循环智能的部分投资人,包括: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博裕资本、华山资本和万物资本。

目前,杨植麟、张宇韬已委托铭德律师事务所处理仲裁事项。“我们认为该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也不具备事实基础,本所将依法提出抗辩。”铭德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David Morrison律师表示。

1.

/没有出资的月之暗面“投资人”? /

月之暗面具体碰到个啥事儿呢?简而言之,就是许多有潜力的创业者都遇到过的困境,当公司在某个领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后,之前的投资人坐不住了,想来瓜分果实。但是这些投资人一开始并不看好,付出了很少或者是一分钱未出。

先科普一下,这次申请仲裁的主角循环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面向企业营销客服的AI软件提供商。

最初由杨植麟、张宇韬和陈麒聪三位联合创始人共同建立,三人均为技术出身,结识于清华大学。在循环智能的早期阶段,这三个人均分股权,陈麒聪担任CEO、张宇韬任CTO、杨植麟是AI和产品负责人。

把时间拉回2年前,当时的大模型行业,那是睡一觉起来就有新的变化,大模型创业入局卡位、拉融资的进程刻不容缓。

有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2023年1月,杨植麟计划离开循环智能独立创业,获得循环智能CEO陈麒聪及公司董事会的支持,双方达成一致,月之暗面给予循环智能股权作为回报。后来陈麒聪向股东发出通知邮件,董事会也批准了该方案。

其中一些投资人选择继续投资月之暗面,成为两家公司的股东。另一些投资人,暂时不好看就没有投资,通过循环智能持股,也因此成为了间接投资人。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应该有个Happy Ending:

从公开资料中,可以看到循环智能和背后的一些投资方拿到月之暗面的创始股权,也在宣传中描述为月之暗面的创始股东。他们大可以等着月之暗面发展得越来越好,安安静静地做一个撬动百亿估值的“天使投资人”。

但是当月之暗面发展得越来越好后,循环智能的部分没有在早期继续投资月之暗面的投资人心态似乎有些“崩了”。

2.

/投资慢吞吞,“摘桃子”冲在前 /

2023年春天,月之暗面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之前的老股东真格基金和红杉中国,彼时估值为3亿美元;同年7月,月之暗面获得来自美团龙珠、蓝驰创投等投资方的A轮融资。

今年2月,月之暗面获得由红杉、阿里、美团、小红书等发起的10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这笔融资是自ChatGPT出现至今,中国大模型初创公司拿到的最大单轮融资,这也让月之暗面的估值飙升到25亿美元。

今年年中,月之暗面又获得超3亿美元的B轮融资,由腾讯、高榕创投等参与,融资后估值将达到约30亿美元。

到了这时,月之暗面已经可以去竞争“AI六小虎”的头把交椅。

据新榜AI产品榜数据显示,10月Kimi的网站访问量超2700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位列第一,全球排在第六。

据连线Insight报道,2024年3月,阿里重金投资后,月之暗面进一步出圈,循环智能的部分投资人认为,当初拿到的股权过少,想要追加,且金额庞大。

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在月之暗面估值出现巨幅膨胀之后,新公司的成长性相比循环智能,呈现出了巨大差距。毕竟大家都知道Kimi、知道月之暗面,但谁知道循环智能呢?

所以,摘桃子的时刻来了……

有媒体报道,循环智能的部分投资人认为当初拿到的股权过少需要补偿,开始频繁对月之暗面耍“小动作”,传播公司的谣言,阻挠新的投资人进入。 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显示,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网站表示仲裁审理是私下进行的,裁决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公开的。本来这些争议不会泄露于公众,有助于维持商业关系。

不过,现在的一级市场可没什么“肥羊”,好不容易碰到一只,薅点羊毛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作为月之暗面的“间接投资方”,循环智能背后的资本们虽然没有义务去帮助月之暗面,但是可以做到“不添乱”享受果实。但在这个时候“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不是晚了点?甚至连循环智能这个公司也逃不过被“当枪使”的命运啊!

3.

/大模型公司,需要“耐心资本” /

客观来看,大模型行业现在仍在发展初期,还得一关一关地过。

从最基本的钱上来说,Meta发布的数字大模型Lama+3,就使用了2.4万个英伟达的高端芯片;特斯拉为了进行AI训练,也囤积了3.5万块英伟达的H100GPU;国内的大模型公司预训练也需要钱,这需要背后资本的支持。

特别是现在大模型六小虎正在和巨头们抢蛋糕,像月之暗面这样的创业公司,在自我造血尚未稳定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下一笔融资在哪”,间接投资方这样的操作,让人难以理解,当然,还好月之暗面的新老投资人都仍然选择“力挺”。

其次,从大模型的未来发展和持续地落地,需要耐心资本和大模型公司一起探索。当一批有耐心、重创新的资本沉下心来,与硬科技和创业者们一起“长跑”,应该是大模型行业背后投资方的“共识”。

但愿国内的技术创业者可以少一些被卷入这样的商战,继续多一些贡献自己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