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A股固态电池板块早盘异动拉升,多股涨停。其中,利元亨20CM涨停,曼恩斯特上涨15.72%,天华新能上涨13.82%,英联股份、冠盛股份、有研新材、上汽集团滨海能源实现10CM涨停。

消息面上,近期的固态电池产业利好消息不断,多家产业链企业相继披露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11月7日,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11月8日,广汽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初步打通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于2026年装车; 欣旺达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

固态电池行业有“钱景”,众多电池产业链企业争相入局

支持政策频发

固态电池被视为可能替代当前主流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技术,其使用固体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漏液以及电解液挥发导致的安全问题。

得益于固态电解质具有宽的电化学窗口,能够匹配更高正极和更低负极的电极材料,从而实现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目前,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超过400Wh/kg,是铁锂电池的2倍。

随着全球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电池需求的增加,固态电池市场正迅速扩张。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

多国政府将固态电池技术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旨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

9月14日,郑州相关部门发布《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于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出针对锂电池、固态电池及储能电池、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数字信号处理等关键元器件的重大项目,可给予累计最高6000万元资助。

固态电池行业有“钱景”,众多电池产业链企业争相入局

9月26日,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加快固态电池、高功率密度航空电机、高效电控系统、混电推进系统等技术攻关。

固态电池行业有“钱景”,众多电池产业链企业争相入局

9月2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青海省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了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的发展。

9月27日,重庆市在固态电池领域出台了新政策《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文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等积极发展低空经济领域,探索发展固态电池、钠/镁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应用。

技术研发加速突破

政策支持下,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在电解质材料方面,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是固态电池技术的关键。我国已成功研发出多种电解质材料,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等,并不断优化其性能。

例如,鹏辉能源发布的固态电池产品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层,展现了在材料创新层面的突破。在正负极材料方面,硅基负极材料有望成为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解决方案,而金属锂则被视为固态电池负极的终极选择。正极材料方面,高镍三元正极、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材料体系正在不断优化,以提高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在无隔膜技术方面,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联合发布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成功取消了传统液态锂电池中的隔膜,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及循环稳定性。

在掺杂硫化物材料方面,几日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布了关于固态电池的新专利,名为《掺杂硫化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该专利通过应用掺杂硫化物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液态电池在长期使用中容量衰减的问题。

多家公司参与研发布局

我国主流电池企业纷纷布局固态电池,部分企业披露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

例如,宁德时代计划于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广汽埃安发布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26年量产上车;清陶能源与上汽集团联合研发的光年固态电池也计划于近期实现量产。

同时,我国还建成多条固态电池产线,包括太蓝新能源的0.2GWh产线、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基地等。

目前,A股固态电池板块共有152只概念股,新增“固态电池”概念的企业还在不断增加。

10月31日,滨海能源新增“固态电池”概念。滨海能源一直关注并重视固态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布局了适用于固态电池的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包括硅碳和硅氧两种技术方向,主要派能科技新增“固态电池”概念首效已达预期效果;硅氧产品已向电池客户送样,处于加速导入阶段。

10月25日,蠡湖股份新增“固态电池”概念。10月21日,蠡湖股份与高能时代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联合实验室载体,研发全固态硫化物电池相关产业化技术。

9月9日,派能科技新增“固态电池”概念。派能科技在电化学机理、仿真开发应用、体系平台设计、新工艺技术和电池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入研发,开发了电池寿命预测模型、多物理场仿真模型和电化学快速评价模型,掌握了固态电池、电芯回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对现有的多种技术进行了持续优化,全方面多角度构建电池的设计基准并将创新技术应用于产品量产和迭代,实现产品的循环寿命升级和多样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