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一山形似鹅,鹅埠因此得名。
古语里,埠为码头,所以这座位于广东汕尾西部、鲘门湾水道旁的小镇,曾有千顷良田,以水稻、番薯种植闻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依靠惠州制鞋业的外溢,盖起数间工厂。鹅埠在那个时期里完成了从农业向制造业转身的动作。
如果没有后来的故事,鹅埠几乎同中国其他两万多个小镇一样,烟火、朴实、沉默。
2008年,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在此设立,此后升级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2021年起,比亚迪先后投资300多亿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汽车工业园一、二、三、四期项目,用于建设新能源整车制造和核心零部件基地。
11月18日,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汕合作区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此成就的车企。
乡野变身现代化的厂区,严谨的流水线取代了蜿蜒小溪。
小镇鹅埠不仅成为深圳新能源产业狂飙的背后功臣,更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里低调的生产高地。
据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去年全年。不出意外的话,年内将超过200万辆,卫冕“新能源第一城”。
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外,“实干再造新城”的标语格外醒目。(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比亚迪继续加码深汕
随车经过工业园外的“护城河”,进入占地相当于500多个足球场的厂区。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字标语:“没有过硬的品质,产品就是废品”。
日前,时代周报记者随香港工商界代表探访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该项目于2023年9月试运行,总投资约200亿元,主要生产汉、腾势Z9GT和仰望U7、U9等车型,项目达产后年产值超2000亿元。
机器人比人多,这是参观工厂的直观感受。尤其在焊接、涂装等车间,小型挖机样式的机器人在流水线旁忙碌,零星几名工人控制着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一切井然有序。
在比亚迪全国八大整车生产基地中,这是当前自动化程度最高、产品柔性化最强、喷涂工艺最先进的基地。每天产量近1300辆,相当于每小时能够产出65辆车。
比亚迪厂区外围(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2024年1-10月,二期工厂整车产量约17.6万辆,预计全年生产整车25万辆。这已超过其去年在海外市场的全年销量。
整车安装完毕,试行5公里后,宣告比亚迪整套生产流程结束,此时,能见到装载着比亚迪新车的货车缓速驶在附近公路上。该园区不远处,便是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出口海外的汽车能在此快速登船,驶向海外。
在厂区对面,新的项目正在施工。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后的第二天,比亚迪继续加码深汕,宣布扩建四期项目,用于扩产电芯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
香港工商界代表团考察比亚迪二期车厂。(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在深汕,是深圳”
比亚迪为何会选中粤东汕尾这块底子相对薄的区域?
实际上,在形成如今清晰的产业路径之前,深汕在机器人、先进通信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领域均有探索。直至2021年前后,面临如何突破产能瓶颈现实问题的比亚迪,选择在土地供应更大的附近城市加快产能项目落地投产。
2021年8月13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50亿元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项目。
建设中的深汕新城(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一二三四期加速落地,乘上新能源的东风,比亚迪和深汕互相成就。
2023年8月,《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建设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
追随比亚迪而来的还有多家供应商,比如速腾聚创、东风李尔、力劲科技、京西重工、佛吉亚、延锋国际等近3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又在近日与大为弘德、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企业签约。
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增长的拉动下,深汕特别合作区自2018年挂牌以来,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同比增长30%,预计今年增速有望达到60%,总量突破200亿元。
2024年上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00.65亿元,同比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9%,展现了提级跨越发展的“深汕加速度”。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数据表现尤其亮眼,上半年增长1554.5%。
“尽管规模还很小,但深汕的发展定位非常重要,从深圳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到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深汕承担着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曲波介绍。
深汕也见证了比亚迪“弯道超车”的历史。今年7月以来,比亚迪已经连续三个月稳居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前三名,成为唯一一家在销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持快速增长的车企;9月,比亚迪正式超越上汽,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
“投资深汕就是投资深圳,也是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在招引香港投资的会议上,吴曲波说。街道楼盘的广告上,“在深汕,是深圳”的标语也在讲述,这片全国特殊的合作区对于深圳的意义。
深汕通港大道正打造为新能源车产业“黄金走廊”。(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王晨婷/摄)
随着比亚迪和深汕的崛起,今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竞争似乎也失去悬念。
2021年,率先抢跑的上海夺下桂冠;2022年,西安横空出世;2023年,深圳后来居上。
虽然具体的数据尚未公布,但据《深圳特区报》10月29日报道,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按照测算,年内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过2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个达成此成就的城市,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不过,虽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但深圳传统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又面临过度依赖比亚迪等问题。近日,比亚迪陷入要求供应商降价等争议。新能源汽车市场瞬息万变。面临合肥、郑州等城市的着力竞争,深圳能否稳坐“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