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扰企执法、创收执法,让企业更有信心

10月14日,国新办就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在发布会上透露,司法部将强力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整治,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问题。

为了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增强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实为当下急务,这已经是一个共识。

就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而言,帮扶企业应该从何着手?

发布会清晰显示,六个方面是需要发力的方向,一是精准扶持不同经营主体发展,二是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三是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四是强化对经营主体的要素保障,五是坚决维护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六是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简而言之,无非两点,既要为企业发展增添助力,也要为企业运转减少困扰,二者相辅相成。

为企业运转减少困扰,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理所当然,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同样至关重要。

胡卫列说,“最近我们注意到,关于涉企检查的意见比较集中,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重复检查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透露,“司法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对扰企执法、创收执法等突出问题的整治情况进行专项监督。”

扰企执法、创收执法等问题的出现不自今日始,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和委员将其概括为“逐利性执法”。

所谓逐利性执法,是指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出于对个人或部门利益的追求,而采取的违背法律原则和公正原则的执法行为。逐利性执法常牵涉徇私枉法、权力寻租等问题,严重破坏市场秩序,阻碍市场经济发展。而受逐利性执法伤害最深的,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针对这一类问题的意见在最近之所以比较集中,有一些复杂的因素,比如由于土地出让金减少导致收支缺口较大,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罚没等为代表的非税收入异常增高的现象。结合不少企业反映遭遇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的报道,不难窥出背后的端倪。

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扰企执法、创收执法都无异于“杀鸡取卵”。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只有当企业确信监管部门的行为有章可循、客观公正的时候,才会更有信心进行投资和扩大生产,因为这减少了因政策不稳定或执法不公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一个地方也只有在营造了开放包容、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之后,才可能引来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扰企执法、创收执法危害巨大,如何治理?

近期,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开展了针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法治督察,配合司法部等部门的专项监督,其及时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这个过程中,曝光一些典型案例并公布处理结果无疑会让这些治理动作更具威慑力。

当然,就长期而言,一方面,要细化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认定标准,加快修订完善各领域涉企收费执法指南、合规指南,夯实收费监管的法制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尽快探索建立涉企收费政策文件合规审查制度,完善常态化问题线索收集机制,让涉企收费的长效监管机制有效建立起来。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之后,逐步减少企业的困扰,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障碍,企业的信心就会全面恢复,从而成为稳增长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