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结束了。
三个小时里,89组抖音创作者参与了演出,完成29个节目的表演,超过4711万人在抖音上同步收看。
这是一场抖音网友与创作者共创的晚会,参演者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职业,年龄从7岁横跨到82岁。
呼麦声一响,57岁大叔唤醒文化血脉
快60岁的大叔,膀大腰圆,怎么看也不像舞蹈演员。——如果只看姜铁红的身材,你可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
但呼麦声响起,他左右摆肩,身形步法如同策马疾驰,他确实是那个“最有草原魂的人”,“每个关节,都在应该在的地方活动”。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曾是蒙古族舞《奔腾》的第五代领舞。因为腿伤,他31岁告别舞台,转向教学。直到50岁,知天命之年,心中那个“真的还想跳舞”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他决定复出,每天跑步几公里,“集训”自己。发福的身材和矫健的动作形成剧烈反差,姜铁红在抖音上意外走红。
姜铁红说,这是大地的力量,和这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声音。网友说,看他跳舞,仿佛看到草原和蓝天,感受清风吹拂。
“要先把文化带到年轻人面前,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他参演的节目叫《血脉觉醒》,四组民族民俗舞者陆续起舞,传递“土地的声音”。姜铁红看重这个和年轻人对话的舞台,一下飞机,就赶来排练。候场时,也一遍遍抠动作。
7岁的孩童,发出全场最“狠”的声音
“小时迁”一上场,掌声雷动。
他只有7岁,整场晚会年纪最小的演员,表演却十足“老道”。他在潮汕英歌舞中领舞,跳蛇舞,脚下灵敏迅捷,赢得满堂喝彩。
英歌舞起源于明朝,流行于潮汕地区。表演时,舞者时而如猛虎下山,气势磅礴;时而如游龙穿梭,叩舞木槌。舞到高潮,锣鼓声、踏步声、扣槌声交织,“小时迁”和队友一齐发出“哟,哟”的喝叫,威风凌厉。
“小时迁”是家里跳英歌舞的第四代。今年,33岁的爸爸“退休”了,把鼓槌正式传给他。3岁起,他就跟着大人在街头和广场表演,习惯了欢呼和声浪。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登上大舞台,却一点不紧张。
全队人都宠爱“小时迁”,尤其是68岁的师父陈来发。过去的许多年里,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与同僚们的努力带着抢救的意味。
英歌舞曾登上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要舞台。但因为城镇化,青壮年流向城市,许多村庄凑不出一支演出队。陈来发数次改良,让英歌舞更适合舞台,还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英歌队里有了女性、外乡人、小学生的身影。
时隔多年,陈来发的英歌舞队在抖音上火出圈,甚至受邀伦敦伯林顿拱廊表演。春节期间,全国游客慕名而来,潮汕旅游人均消费创下新高。
在《血脉觉醒》节目中,陈来发扮演授艺宗师,把古老的鼓槌交给“小时迁”们,以期传承。
一千岁的古音,和摇滚乐合奏
全场最老的声音有一千岁。
民乐演奏者桂梓拨动三弦,发出一声高亮的长滑音。三弦鼓面由蟒皮制成,琴弦震动皮膜,独具音色,自古就是“金石之音”。
戴着墨镜,身着汉服,是桂梓常见的演出装束。这个爱好民乐的90后女孩7岁学阮,13岁学三弦,十个指尖结下厚茧。
三弦最早在唐代《教坊记》中就有记载。但演出时,桂梓经常遭遇提问,“这是琵琶吗?”她想,要让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至少要让更多人听过,才能喜欢,甚至学习”。
她大胆在演奏中融入现代元素,比如电音和摇滚,并在抖音上频繁直播。最多的一场直播,超过23万网友同时在线。感受到网友的热情,桂梓干脆把直播间搬到了西安大雁塔、哈尔滨中央大街前,全国网友在她的评论区“发起多省蹦迪请求”。
在抖音美好奇妙夜上,她和古筝、笛子民乐创作者合奏。桂梓专门设计了多处滑音,让三弦音更加丰满。不同声调的民乐合鸣,与流行乐伴奏应和。桂梓说,“我们站在一起,就放大了民乐的声音,连接了更多年轻人”。
灯火穿过历史,言笑晏晏
在《桃之夭夭》节目中,古老的非遗艺术化作绚烂的视听表达。
华灯初上,一只巨大的金色鲤鱼游入舞台,身姿轻盈,宛如在水中悠然游弋。这是用AI技术还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鳞片斑斓夺目。
舞者们手上提的中式灯具,由00后国风博主陈喜悦提供。为了准备这次节目,她参考了明代《上元灯彩图》等古画,还原明朝上元灯节的盛况。她还专门拜访了汪氏灯彩非遗传承人和羊角琉璃灯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得知古灯要被带上舞台,并通过直播间展示,他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和陈喜悦一起赶制。
“一入新正,灯火日盛”,陈喜悦说,宋代古书《武林旧事》的这句话,传达了古人张灯结彩迎接华年的场景。她希望,奇妙夜现场的观众能跟着她,走进90后画家陈汉煜作的“古画”。毕业于文物修复专业的陈汉煜是抖音上的“平民画师”,擅长为历史小人物作画“立传”,给历史上的小人物舞台,还原宋代市井风情。
为生存扮作盲人的占卜师,跑腿送货的临时工,到京城向同乡求助的贫寒父子……一个三分钟的故事,陈汉煜却查阅了大量史料,细细作画。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打动了千万网友。
为古灯配乐的,是民乐团“二十四伎乐”的演奏。她们的演奏,仿佛成都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图走进现实,古琴、琵琶、箜篌等传统乐器交相奏响。
昔日在庙堂与市井流转的音符,在流传千年后再次回响。正如网友形容,第一次知道了“银瓶乍破水浆迸”“大珠小珠落玉盘” 是什么意思。
看到《永乐大典》的书页缓缓打开,现场观众也仿佛跟着舞台上的演员回到那个众人齐心编撰书籍,努力让先贤们的智慧结晶流传后世的现场。
2年前,抖音集团接下接力棒,启动了古籍保护项目。10余名工程师们在工作之余,做起了支持古籍数字化的“副业”。他们发挥自己在产品研发、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守护古老的语言和文明。8500余部古籍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包括《永乐大典》等。
一名工程师说,在做古籍数字化时,自己仿佛穿越时光与先贤进行了一场对话。
82岁初代歌王,按响了时光机
领唱《我记得》时,82岁歌手陈彼得的眼角悄悄泛起泪花。
这首写给母亲的歌,让他也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个爱唱歌的女人,是他童年的音乐启蒙。陈彼得是台湾第一批流行歌手,从艺超过60年。为了唱好《我记得》,他花了半个月记旋律,背歌词。
陈彼得在抖音上收藏了上千首歌,认识当下的流行乐。“抖音还可以有个名字,叫知音。”这几年他创作的新歌,也在抖音上被很多年轻人分享和喜欢。
舞台上,他和不同年龄段的歌者搭档演唱,最小的一位9岁。陈彼得想起,自己的第一个舞台也是9岁,在学校操场上用桌子搭出的舞台上。
他们身后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网友们在抖音上分享的老照片。经过即梦AI技术的修复,仿佛时光机启动,老照片变得活灵活现。
在舞台上倒流时光的,还有68岁的王志祥和70岁的范开建。两位北京鹤发老人的口琴演奏,将童谣《铃儿响叮当》演绎得灵动活泼。观众跟着摇头晃脑,打起节拍。
直播间的声浪,让两位老人感觉往日重现。“这个舞台,就像是线上的广场。”年轻时,他们是单位的文艺骨干,为农民、建筑工人和市民都表演过。
他们是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缩影,工作之余发展文艺爱好,拥有自己小小的舞台。退休后,他们在公园吹口琴,意外被年轻人拍摄发在抖音爆火,结识了许多年轻的网友,退休生活比退休前更充实。
靠年轻人搭上现代数字生活快车的,还有很多在地铁站、高铁站迷失的“谁的爸爸”,办临时身份证够不到摄像头的大爷、深夜马路上穿着单衣迷路的老人……年轻人的“随手一帮”,就解决老年人融入现代生活的“大难题”。
网友把这些热心视频发在抖音上,并发起了“在外互助父母号召”。普通人帮普通人,力量或许更大。
普通人的舞台,大众的交响乐
一片漆黑中,头戴斗笠的年轻侠客跃上舞台,挥舞大刀。锣鼓敲响,光影流转,侠客一路杀伐。
一切变化都在转瞬之间。在灯光的放大和错位效果下,手影戏创作者王克一双巧手,让角色迅速变换。
台上的短短一分钟,背后是王克十多年如一日的练习。他一度生活困窘,睡沙发,靠喝自来水扛饿。
2024年,他因《大笑江湖》手指舞在抖音爆火。中国传统故事和手影戏的童年记忆极易引起共鸣,他很快积累了超过三百万粉丝。
从小时起,王克就想象着站上大舞台。今晚,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和王克一样,顶着寸头登上舞台的摄影师良田也没想过四年前开始的抖音分享之旅,会影响到很多人。舞台的背景板上,展示了良田过去四年间拍摄的几百个普通人。
镜头里的他们,既普通又特殊,有第一次被拍下合照的耄耋夫妇,也有患有特殊疾病或容貌受损的年轻人。良田的镜头善于捕捉普通人独特的美,用照片告诉他们笑起来可以有多美,甚至身体力行鼓励他们。在一次拍摄白血病儿时,他为了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光头而自卑,索性一起剃掉了头发,留起了寸头。
良田和王克代表着89组创作者中的多数。他们也曾困窘,沉默,直到在网友的一次次点赞、评论和转发中被看见,被喜欢。是普通人的回应,给了普通人信心和舞台。
2024抖音美好奇妙夜是属于普通人的舞台。尘封在历史中的乐声,穿越时光的对话,跨越年龄差的歌声,观众的掌声,和镜头外无数普通人的助力,共同奏响了一曲美好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