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AI应用都是一颗星,都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11月12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世界2004大会演讲。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AI应用爆发,疯狂“内卷”的云计算厂商,终于找到了新增长逻辑。
美国公司率先走出“谷底”。2024Q3,得益于AI技术的广泛应用,微软云Azure、亚马逊AWS、谷歌云继续保持强劲表现,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41亿美元、274.52亿美元、113.53亿美元,增速分别为20%、19%、35%。
利润方面,AWS营业利润率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8.1%,营业利润达到104亿美元。谷歌云营业利润亦暴增6.2倍,达到19.5亿美元。
注:时间均为自然年。
在中国,调整中的云计算行业也显著回暖。
2024H1,受益于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卷”AI应用,同时传统公司也纷纷借助AI重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公有云市场规模逆势扩张,达到210.8亿美元(约合15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9%。
其间,更令人惊喜的是,已经有AI技术实力雄厚、落地经验丰富的“选手”率先跑出。
百度正是“领头羊”,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透露,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拥有国内最大的大模型产业落地规模,一半以上的央企和大量民企正联合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
IDC统计数据也显示,2024H1,百度智能云在“中国MaaS市场”和“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中,市场份额分别为32.4%和17%,均位居第一。
01 | AI+云:最好的「抗焦虑药物」
自2006年亚马逊推出云计算服务至今,18年来,云计算早已像水、电、媒一样,是公认的“基础设施”。但近几年,却为何面临着严重的增长焦虑?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剧变。回报率大幅下滑,生意越来越难做的环境下,企业大幅削减IT支出,导致云计算行业提前陷入“存量竞争”。
这直接加重了云厂商的生存压力。尤其是国内玩家,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没有“自主造血能力”,只能依靠做大规模,来获取更多的外部融资。
与此同时,一些头部云厂商还想趁机提升市场份额,“跑马圈地”。
因此,他们疯狂“卷”价格、挖客户,有公司甚至打一折,或喊出“全网最低价”的口号。
这更是加剧了“内卷式”的恶性竞争。结果是,国内某头部玩家的营收增速曾连续6个季度下滑,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中小云厂商持续亏损,股价长期“破发”。
一直到去年5月,情况才有所转变。
彼时,百度在2023Q1财报中宣布,凭借AI爆发,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8%,并成功实现盈利。
2023Q3,美国也传来了好消息。尽管当季度,微软云Azure的营收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已经有3%左右的增长由AI驱动。
到了四季度,AI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2023Q4,微软云Azure、百度智能云营收增速均强势反弹。其中,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11%,达到57亿元,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AI重构后,Office 365的付费用户已显著增长,百度搜索、百度问答的流量也显著增加。
这让政企客户意识到,AI时代,“上云”已经是一项必答题。并且在智能算法、AI大模型等技术的赋能下,云端数据是能“跑”起来的,能够形成“数据飞轮”,最终让自己突破“增长天花板”。
他们不再保守,纷纷跃入AI云浪潮。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来,百胜中国、山东港口、长安汽车、南方电网、智联招聘、考试宝、好未来、金山WPS等实体企业,以及北京海淀区、河北唐山等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卷”AI业务模型或AI应用。
其中,已经有部分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例如肯德基、必胜客的“爸爸”——中国最大的餐饮公司百胜中国,其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百度千帆平台打造的AI智能客服系统,每天已能处理超过15万次客服沟通任务,问题解决率高达90%。
同时,AI还辅助人工客服快速总结沟通历史,整理归纳诉求,以及提供建议回复话术、一键发送等功能,直接提升一线员工产能效率10%。
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悉,考试宝在接入百度文心ERNIE4.0 Turbo大模型后,试题解析效率提升超过98%,产品付费率增长超过100%,营收增长超过2.4倍。
作为背后的“科技推手”,AI云厂商也挖掘到了新的商业增量,“增长焦虑”大大缓解了。
以百度智能云为例。2024Q1,其营业收入为47亿元,同比增长12%,营收增速环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
2024Q2,百度智能云继续向上生长,营收达到51亿元,同比增长14%,营收增速环比上季度再增加2个百分点,AI收入占比提升至9%,高于上季度的6.9%。
02 | 所有行业都要用AI「重构」一遍
就像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一样,今天的AI也将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
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仅生成式AI一项技术,就将为全球带来约8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量。
中国该如何抓住AI时代的发展红利?
当前的共识是,AI应用将率先在B端爆发,企业作为“主阵地”,应该用AI把所有行业重做一遍。AI云厂商作为底层基础设施,要跳出“零和博弈”思维,全力支持AI落地应用。
然而,这并不容易。尤其是云厂商,不仅要有硬核的AI和云计算技术实力,还要有强大的场景落地能力。
纵观国内市场,百度智能云已连续五年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第一,发展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先来看技术。创建至今,百度一直坚持“卷创新”,坚持“马拉松式”的高研发投入。仅过去十年,百度的研发费用就超过1600亿元,是全球创新投入最多的科技公司之一。
十年磨一剑,如今,百度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进行全栈布局的AI公司。百度智能云已经构建起了企业应用大模型的全栈能力,从模型本身、基础设施到上述更细分的AI应用一应俱全。
以算力为例,它是AI落地的“重要引擎”,主要由GPU芯片驱动。
而这两年,国产GPU芯片强势崛起,这本是好事,有利于实现自主可控。但由于各家GPU厂商都有自己的开发框架、算子库等,反而导致智算中心之间无法互联互通,出现了“算力孤岛”。
针对这一难题,百度智能云在今年9月推出了“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4.0”。
它直接打破了算力壁垒,兼容昆仑芯、昇腾、海光DCU、英伟达、英特尔等国内外主流AI芯片,支持同一智算集群中混合使用同一厂商不同代际芯片、不同厂商芯片
它在万卡规模集群上,还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频次,大幅减少故障处置时间,使万卡有效训练时长高达99.5%。与之对比,部分AI云平台的有效训练时长仅为70-80%。这意味着,百舸4.0至少能为客户节约20%以上的大模型训练成本。
邮储银行有着亲身体会。其在“百度百舸”的帮助下,完成了不同型号GPU资源的部署和上线,实现了GPU、CPU算力的规划重组,有力保障了300多个大小模型和6000多次训练任务。其研发效率也大幅提升,以往迭代一次模型至少需要一个半月,如今,半天就能完成。
再来看场景落地能力。百度深知,单靠自己,不可能覆盖千行百业,最优选择是开放技术和工具,与客户一起探索、实践。
去年3月,百度发布对标ChatGPT背后模型的文心一言时,同步推出了企业级大模型生产平台“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主要作用就是帮企业客户精调、部署大模型应用。
截至目前,千帆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了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过15亿次。
今年,随着AI应用进入爆发周期,百度智能云应时应势,继续向下一个“爆发点”智能体(Agent)进击。
在10月12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千帆平台正式发布“工作流Agent”功能,将帮助企业快速开发出面向复杂对话场景的AI应用,大幅提升经营效率。
以保险行业为例。长期以来,车险续保工作繁重,涉及诸多子流程和繁杂的文档。而同时,独当一面的优秀销售人员极为稀缺,培养周期往往要长达一、两年的时间,成本很高。
针对这一痛点,百度智能云联合太平洋保险基于工作流Agent开发出了金牌销售数字员工,最快仅需一个小时,它就能上线工作。并且,类似的工作流Agent还能快速集成到百度搜索、微信公众号、企业官网等业务系统中,便利触达用户。
在视频中我们看到,智能体不仅能精准识别客户的情绪,还为客户定制了个性化的续保方案,甚至还能解答客户的“超纲话题”,并将对话拉回到车险续保的情景,综合能力完全不输人类的金牌销售。
再以汽车行业为例。百度智能云帮助比亚迪打造出了官方智能体,它类似于官网,能简短的介绍比亚迪品牌,但更牛的是,它还能精准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比如向客户推荐“性能均衡”的车型。
当客户想比较几款车型的性能,它也能拉出一个表格,直观展示各项数据。如果客户想去线下试驾,它还可以直接调用地图,为客户提供导航服务。
这大幅提升了营销效率,比亚迪官方智能体上线后,销售线索转化率提升了119%。
而上述案例只是AI落地应用的缩影。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继续获得政企客户青睐,中标的大模型项目数量最多、中标金额总数最高、覆盖行业最多,再次夺魁。
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的大模型产业落地规模位居国内第一,广泛覆盖了政务、金融、制造、能源、互联网、教育、医疗、手机、汽车等经济支柱型行业。
尤其在汽车领域,百度智能云已经覆盖了中国市场TOP 15的销量品牌、Top 10的新能源车企,在主流车企中渗透率已达到95%。
可以说,百度智能云正与中国经济产业同频共振。而未来,它甚至有可能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有望覆盖B端和C端,并孕育出海量的AI应用和一些Super APP。
03 | 百度智能云的「取舍」
尽管AI应用正百花齐放,但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相比,用户规模、商业化规模仍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科技巨头都心存疑虑。
即便百度智能云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开放战略,今年又对外开放了行业落地的能力和工具,但创业者们还是担心:像百度这样的大公司既有技术,又能落地,很可能会吃掉所有的AI红利。
针对质疑,李彦宏认为“逻辑上不成立”,他坦言,“生成式AI是如此大的机会,对整个社会可能都会产生重构,所以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把所有机会全占住。”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大模型通用能力那么强,在各行各业场景里的渗透那么宽,百度自己做,是绝对做不过来的。”
同时,沈抖也划清了“竞争边界”。他透露,百度会在部分场景做一些典型应用,打一些标杆案例,积累经验。但在更多、更细分的行业场景中,百度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来完成大模型交付的“最后100米”。
截至今年9月,百度智能云已“牵手”超过100家核心合作伙伴,并联合了超过1万家生态伙伴,在医疗、工业、环保等十余个行业,共同推进AI场景创新与落地实践。
但李彦宏并未满足于此。中国仍有很多企业、海量场景没能实现数智化转型,截至去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AIGC的渗透率还不到20%。在超过一半的一级行业中,渗透率不到10%。
为此,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发布了两项赋能应用的AI技术: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iRAG)和无代码工具“秒哒”。
据介绍,文心iRAG能有效解决大模型在图片生成上的幻觉问题,去除AI图片的“机器味儿”。
“秒哒”是一款只需要说说话就能构建出应用的工具,它涵盖无代码编程、多智能体协作、多工具调用等特点,能让每个人都拥有程序员的能力,能打造出数百万“超级有用”的应用。
除此之外,李彦宏还基于大模型的100大产业应用,涵盖制造、能源、交通、政务、金融、汽车、教育、互联网等众多行业。
他表示,“这也代表了我们的认知和态度。百度不是要推出一个‘超级应用’,而是要不断地帮助更多人、更多企业打造出数百万‘超级有用’的应用。”百度希望与更多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起推动智能产业生态的建设,共同来加速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落地。
很显然,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它和当前云计算市场中的“拼命卷死同业”的非理性商业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换言之,百度智能云的创新实践,也给“内卷”、焦虑的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当然,或许会有同业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很正常,中国AI云计算产业才刚刚崛起,无论是生态体系的搭建完善,还是客户的数智化转型意识,都还需要很长时间去培育。
另外,参考美国微软云Azure和亚马逊AWS的发展经验来看,未来的中国市场足够大,能同时容得下多种发展路线。至于最终,谁能胜出,客户和市场会给出答案。
但至少现在,百度智能云已先胜一筹。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赞」「在看」与 「分享」,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