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金融」从认知到实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践样本观察

当前经济周期波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浙商银行把握好“稳”和“进”的砝码,便是善本金融。

©️懂财帝出品 ·作者|嘉逸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文化生态关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11月12日,多家金融机构和业内外人士,相聚北京金融街,就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进行交流。与会嘉宾认为,建设“一流的商业银行”,归根到底要有“一流的文化”作为支撑。

以浙商银行为例,成立二十年来,该行谋变求新,持续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佳路径,用文化建设引领经营发展。2024年1—9月,该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5.64%;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9%,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01 | 回归金融第一本位

根据知名调查机构艾德曼(Edelman)历年发布的《艾德曼信任晴雨表》报告,世界范围内,2008年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社会各界对银行业的信任。

2007年,银行业的信任度为68%,在九大产业中排在第二位。到了2009年,银行业的信任度陡降至47%,在各产业中排名较低,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22年。

顽疾难解,指向金融文化建设的缺失。在11月12日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座谈会”上,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认为,金融要把功能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全面回归初心本源,全面重塑金融价值体系,这是当下我国金融面临的重大变局。

「善本金融」从认知到实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实践样本观察

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

为突破银行业的“价值迷失困境”,浙商银行展开善本金融的实践探索,确立服务功能是金融的第一性,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从社会价值维度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因涉及众多宏观和微观等复杂因素,身处其中的中小企业者因缺乏相关金融、法律专业知识,容易错过利好政策,影响企业发展。

针对这个痛点,以浙商银行为主任单位的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下称“金服会”)借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企业法律顾问模式,以客户为中心,首创金融顾问制度,让金融专业人士走出金融机构出来,走进企业走进政府走进社会,成为企业的金融全科家庭医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社会的反诈宣传员。

六年来,在浙江省内就有4200名金融专业人士走出金融机构,走进企业,深入基层,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全国16个省市也已发文推广。

依托金融顾问制度,金服会与杭州市临平区党委政府联合开展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以临平为试点,下沉近80名金融顾问,联动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资源,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3386模式(又称为“临平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提升整个金融生态。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39个市的60多个县复制推广。

风控不仅是银行经营的必要一环,也是金融文化的重要内容。过去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重在经济、重在资产质量。但浙商银行认为,从长远看,最大的风险不在资产,而在人品。

为此,该行在行业里率先出台“浙银善标”,把社会价值评价注入金融风险的管控中,不简单地以技术指标衡量客户,如业绩表现、资产总额等,而更关注社会价值分析,即从客户家庭评价、行业评价、所在地评价三个维度来确定口碑“善分”。浙商银行对高分者给予让利优惠政策,对低分者加大管控力度,限制甚至取消服务。

在这一创新举措下,浙商银行努力营造“金融向善”与“客户崇善”。截至9月末,较年初压降善标评分较低的公司类授信客户19户、压降授信75.4亿元,增加评分高的授信客户13773户、增加授信3997亿元。同时在前三季度,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43%,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02 | 中国金融文化实践样本

文化建设停留在字面上是不够的,更需要在精神、行动两大层面来遵循、落实。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文化会浸染、熏陶、影响人,善本金融不仅是金融机构自身向善,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向善的外部金融环境。

在浙商银行,每年8月有个特殊的“浙银文化周”,专门举办别具金融文化特色的活动,比如今年揭幕“书香浙银”馆、举办“三小球”邀请赛、好师好课大赛等。

浙商银行定期举办这些活动,让文化共识潜移默化地根植每个浙银人心中,体现出善本金融文化的强烈自觉性。

今年初,党中央明确要求金融系统坚持“两个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来“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应用到文化建设上,便是以“善本”为内核,传承浙银文化历史脉络,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落细落小落实。善本金融的践行者终究是每一个浙银人,需要员工把金融服务从“向善”的主观意识,升华为“善本”的自在行为。

对此,浙商银行把金融的底层逻辑、经营理念、风险意识等上升到文化层面,强调“问责向善”,严惩初心不善者,也宽容过失行为者,鼓励员工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办业务,从顶层设计上助善。例如,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对支持‘善’的客户真实融资需求且尽职履责的,可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

另一方面,浙商银行还推出“年轻人喜欢的银行”和“幸福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两大文化品牌,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推进拒绝无效加班、提倡年休假使用、推行员工疗休养等一系列倡议举措,今年行庆期间更是出台了专项工作方案,落实专项生态保障,升维员工职业价值和幸福归属感。

当每个员工在善本金融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久了,向善而行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今年,浙商银行科技管理部员工聂爱才在京杭大运河边散步时,奋勇救起落水游客,挽救了一个家庭。聂爱才不仅受到单位嘉奖,也入选了浙商银行“最美浙银人”。

落实到工作任务中,每个员工都是善本金融文化的守护者。员工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东西部协作要求,走进新疆阿克苏、四川凉山、青海海西等地,结合当地特色提供金融服务和公益支持,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03 |「文化软实力」反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善本金融的理念核心在于金融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金融科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要注重正向的文化倡导,必须兼顾社会影响与风险防控。

金融是个放大器,以善为本去服务企业,终会放大正面社会效应。

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金融支持。以“五篇大文章”中的“科技金融”为例,浙商银行始终致力于做科创企业的伴跑者、链接者、助力者,推进科技金融全面赋能人才培育与科技创新。

一方面,浙商银行2016年推出了全国首个以高层次人才作为精准服务对象的“人才银行”,迭代推出科技金融10大场景16大专属产品体系,包括人才贷、科创贷等,支持人才筑梦立业。

另一方面,该行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对科创重点行业的专业化研究,围绕重点产业链及上下游行业推出授信政策及指引。截至9月末,该行已服务人才、科创企业超2万户,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超3300亿元。

加大“五篇大文章”的资源倾斜,不仅增强了善本金融的文化软实力,还反哺至浙商银行的业绩“硬实力”。前三季度,浙商银行的营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利息净收入169.04亿元,同比增长23.02%,占营业收入比32.20%,同比上升4.55个百分比。

当前经济周期波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浙商银行把握好“稳”和“进”的砝码,便是善本金融。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