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三个关于FA的小故事。
故事一:某地方国资LP投了十几家GP,但有个当地领导喜欢的项目,问遍了这些GP却没一个愿意出手接盘,这就怪了,什么时候金主爸爸的话都不敢用了?
其实,倒不是项目有什么明显瑕疵,主要是LP出资不多,话语权有限,且GP们各个依然谨慎得很,出手意愿也不强。拖来拖去,LP只能直投了一部分,另外又找了家FA作为通道,帮着落剩下的投资。
目前,类似这类FA绕过GP,先和地方接触的案例比比皆是。没办法,一级市场融资数量和规模都萎靡着,FA也得找新的饭辙。我就听说某一线FA大规模遣散了赖以起家的优势赛道团队,转而成立了一个专门服务地方政府招商和投资的团队,现在该团队已经是全公司的香饽饽了。
故事二:某一线GP要募资,差最后的一个多亿,就想找自己的一个被投项目解决。巧的是,某地方国资对该项目也十分感兴趣。更巧了,GP、国资和被投,有个共同的朋友——FA。
作为中间人,也是我朋友的这位FA先是帮三方牵线,成立专项投到了该项目,后来又作为PA(资产配置顾问),帮着地方把GP缺的一个多亿也补上了。后续FA朋友和GP还给当地拉了个匹配的项目,帮着完成了招商KPI。
您瞧,这妥妥的多方共赢。不难想象,FA朋友和GP/LP都有不错的信任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先把大家聚到同一张桌子,接下来才有可能谈具体的事儿。前提呢?肯定是FA早就看准了国资主导一级市场的趋势,提前做好了功课。
故事三:某FA最近接到一个项目融资,额外的需求时该项目明确想落到合肥,FA当然清楚自己熟悉的哪些GP有合肥相关基金,但一是这十几家GP在合肥的话语权不同,能拿到的条件也不一样,二是GP的偏好也不同,挨个对接一遍效率又太低了。
最后他主动通过朋友联系到合肥招商办和行政口,开始从LP端直接下功夫。
至于后续故事是否顺利推进,我不太清楚,不过我想这位FA朋友的路子算是走对了。前阵子地方纷纷成立招商公司,正是今年8月1日“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新政背景下产生的,对此投中网在《“各地纷纷撤销招商部门”说法来了》有详述。
但实际上,FA就是现成的市场化服务方。FA直接向LP开始发起交易的趋势,也成了当下FA新的生存之道。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主流的FA基本都建立了直接与政府对接的团队,行为方式甚至语言体系都在拼命向“体制内”靠拢。
“我认为FA在目前在这个市场里依旧是挺重要的。现在GP洗牌,估计至少要有一半的人要被淘汰。而FA这个行业更严重,至少要有四分之三的人要离开。如果按照以前的交易型打法,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一位FA的资深从业者如此表示。
因此虽然说行业整体依然惨淡,但今年也有多家新FA相继成立。“我决定新成立一家FA,不同于传统的与GP合作的模式,我的这家FA直接面向LP,帮助交易自上而下的完成。”L如此说道。
与此同时,可能是“服务意识”不强,或是坚持“市场原教旨主义”,或干脆是出于成本考量,一些GP始终不能找到与国资合作的舒服姿势。一位FA甚至武断地对我表示,目前不少GP已经实质上沦为了国资LP的出资通道。
通过与此前GP合作的经验,不止一位FA认为,GP很难真正清楚和认可LP的需求:若GP只关心自己募资,以及附带的完成返投、招引等任务,依然把自己看做一个单纯的财务型投资者,这样自然可以免除一些“后顾之忧”,但在不少具体项目上就难以达成共识了。
不过我认为,GP坚持专业和市场化,延续此前的交易惯性当然不算错,但FA无论如何没有顾虑要小得多,达成交易才是终极目的。D举例称,在对接某个项目时,GP并不愿意让FA与LP直接沟通,这样一来,交易双方就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低效,交易最终也落空了。
正是明显地感受到了这种信息不对称,FA们才决定带着项目直接去找到LP,问清楚他们的诉求到底是什么,同时通过研究当地产业链资源禀赋做相应的匹配。
当大家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中对话时,达成共识显然就没那么难了。并且多位FA甚至认为,“现在很多政府招商的人,甚至比市场上60%的投资人还要专业”,这包括了对产业的理解和对项目的覆盖度。
面向LP的FA,最重要的就是帮LP做好资产规划,一位FA认为,一级市场本质上就是价格,“没有垃圾项目,只有垃圾价格”。项目再好,价格有泡沫,交易还是成不了,“以前大家看项目重未来,现在则要从产业链视角去看匹配度,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其实对价格的容忍度会出现两个极端,如果项目匹配,高一点的价格也无所谓,如果不匹配,再好的项目,也不愿多出一分钱。当然,价格谈判也是FA“传统艺能”。
总之,FA作为一个deal maker,“核心优势就是超强的服务意识”,需要哪些政策,要不要厂房,厂房是租还是建,拿地是代建还是自己建,出资节奏是否与落地节奏挂钩……落地的一系列细节、复杂的条款,作为第三方协调起来有一定优势。
L进一步指出,与国资打交道门道也不少。比如,一些地方行政口的话语权强,“一把手”主导性强,国资配合度也高;有的地方则相反,行政口一把手再喜欢,再想引进这个项目,但因为国资要担责,就捂着不出手,正所谓,不投不错,少投少错,多投多错。
比如,L有个项目,本打算今年初落在长三角某个地级市,地方已经同意引入,但是国资因为出资路径不通,需要等3到6个月,因此交易最后就“黄了”。
好在,L为项目方找到另一个地方,整个交易从双方见面到出资,只用了两个多月,而这个地方国资和行政口高度一致,认为项目方能够赋能就业,并且带来产业链的协同,所以“跑起来非常顺畅”。
因此FA直接面向地方政府和国资LP,往小了说,是FA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求生之道”,往大了说,也是一种在当下国资主导下一级市场,交易关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