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可以,但是先得迈过35岁这道坎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9月13日,《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被表决通过。《决定》显示,从2025年1月1日起,中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

热议多年的延迟退休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消息落地之后,民众议论纷纷。‍‍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改革?老龄人再就业有多大可能性?普通人需要攒到多少钱才能安心养老?

1

延迟退休,势不可挡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延迟退休是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球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22亿,超过18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基于这一现实因素,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延迟退休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养老金缺口扩大等问题。

从我国国情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民政部10月11日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96亿人,占比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根据国家卫健委预测,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已进入长寿时代,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之前,我国的预期寿命将大概率超过80岁。基于这一现实因素考虑,延迟退休是合理的。

并且,延迟退休政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地,自愿地,可选择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渐进式退休政策会尊重职工个人意愿,职工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弹性提前或弹性延迟退休,最长不超过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

不过,延迟退休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老龄人再就业有多大可能性等话题也受到公众密切关注。毕竟从目前的就业环境来看,存在“35岁招聘年龄门槛”的就业市场,显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大龄就业者。

2

迈过“35岁歧视”这道坎

“延迟退休不可怕,可怕的是35岁就被当作老人,找不到工作了。”“身为打工人的我只怕还没退休就失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就更少了。”对于延迟退休政策,不少打工人提出了心里的疑问,担心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先得迈过35岁这道坎。

很长一段时间里,“35岁门槛”似乎成为招聘过程中的一个默认标准,同样的,“35岁危机”入选2023年劳动热词,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然而,正如同上文所说,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35岁门槛”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人们期待国家层面上能率先打破职场年龄受限的局面。延迟退休之后,年龄限制、录用招聘人员的限制是不是应该同步修改?

对于这一顾虑,王晓萍表示,《办法》会对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同时完善就业政策,加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的权益保障。

更直观的变化是近期公务员招录政策的年龄变化。梳理多地省考招录公告可见,多个省份在2025年的省级公务员考试公告中明确表示放宽年龄限制。例如,浙江明确,报考人员需符合年龄18至35周岁(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下同),2025年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年龄18至40周岁(1983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

政府在用人方面的政策,容易成为市场的效仿对象。虽然目前放宽到40周岁的招聘细则仍是“有条件的”放宽,但依然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强调了用人招聘应更加注重能力,而非仅关注年龄因素。

鉴于公务员招录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我们可以期待,延迟退休政策逐步落地之后,年龄歧视现象也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