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开始好起来了吗?
从宏观数据上看,确实是这样。各项指标同比向好,就连中国股市也在一个多月前触底反弹。但环顾四周,你我心中的不确定性与茫然情绪依旧存在。
在这样的氛围下,今年虎嗅F&M创新节主题“回到生活,回到生命”,受到许多人的共鸣与好评。但,全情回到具体而微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真能缓解你对未来的焦虑与担忧吗?可能不尽然。你还得有对外部世界不断迭代的认知。
这,正是虎嗅把F&M创新节一做10年的价值与意义。
AI终将替代人类,然后呢?
作为近两年舆论场中的“显学”,AI自然成为了今年虎嗅F&M创新节主会场的核心议题。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在开幕演讲中,直接就引用了知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在《奇点更近》一书中的判断:到2045年,人工智能将在智力上超越人类。
但这实在不算一个新闻。当ChatGPT在2023年年初席卷世界后,AI对于人类的超越乃至替代就已经成为了共识。当终局已经被确定,剩下的关键,就是过程中还有哪些机会?
对此,月之暗面合伙人、行业生态负责人杜頔康在活动中分享了在打造AI超级应用中的思考。他表示,人工智能助手在未来,应当从技术和用户场景两个维度出发,在完成更复杂任务的同时,能够跟用户有更好的交流。而在这其中,数据是决定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最大变量。“只有人工智能超级应用,才能满足用户需求。”
杜頔康提到的这种“AI超级应用”,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了苗头。从马斯克的通用型机器人,到OpenAI的视频生成应用Sora,在亮相初期都被外界普遍看好。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尤其是用于视频生成的AI,其作品看起来都有一种“疏离感”。其呈现出的人类形象,往往有一种“恐怖谷”效应。
仅仅让AI去通过自然语言来认识人类世界并服务人类需求,并不能让其成为超级应用。它还需要能够理解自然科学,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CEO马健认为,像他这样学习物理学出身的人,往往会追求公式“简洁之美”。但问题是,自然界中的所有规律和现象,可能描述起来就是一个AI模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
因此,如何搭建一个能够自发地认知复杂自然世界的AI模型,才是人工智能超级应用实现的最大难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探索AI商业化的公司,都还只是聚焦于具体的细分领域。例如,马健的公司就是在利用AI进行药物创新。
不过,现实的困难并不妨碍我们人类通过发散思维来给自己找乐子。在F&M节的现场,8位选手就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你愿意跟AI恋人共度一生吗?》的辩论秀。在过程中,正方致力于塑造AI恋人的完美,反方则着重指出了AI本身的虚拟性,让一个多小时的辩论火药味十足。
评委席上,学者储殷的一番点评格外发人深思。他指出,《婚姻法》中对于结婚的定义和描述完全不涉及爱情,而是立足于对婚姻双方利益的保护。相比之下,“绝对理性”的AI,似乎才更适合婚姻这件事。
“从感性出发,我不会选择AI共度一生。但从理性角度,我觉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出海的挑战与溢出的饭圈
除了AI之外,2024年最热的几个关键词,同样在本届F&M节中有所讨论。关于品牌和流量的新思维与新打法、女性的成长与力量、ESG等等话题都占据了不少篇幅。但在笔者看来,出海和饭圈这两个关键词,格外值得一说。
因为放在全世界,这两个问题似乎是格外具备中国特色。
首先是出海。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国。与此同时,大量中国企业也在疫情结束后积极寻找出海的机会。只不过相比较过去“中国制造”简单地向外输出,中国品牌乃至购物平台的出海正面临着更多复杂的挑战。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亚马逊全球开店亚太区企业购负责人杨钧指出,传统外贸正在面临订单下滑、产品定制化、产品难以获得欧美传统渠道认可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仅靠在成本上继续做文章,并不能赢得竞争。相比较之下,通过跨境电商直接和终端消费者互动,了解用户需求并调整产品,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说白了,中国企业不能直接把国内卖得好的产品拿到国外。如何根据所在地市场用户的需求打造产品,是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对此,totwoo智能首饰创始人王洁明就介绍了他们在运营过程中看到的问题。一方面,疫情结束后中国企业的出海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用户消费水平有所降低,所在国的关税和监管问题也日趋严峻。另一方面,低价产品的竞争也在加剧,中国企业需要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控制好成本。
其次,则是“饭圈”。这个原本仅仅属于娱乐产业的名词和现象,如今已经在带货主播乃至汽车品牌等领域造成过不小的社会性话题。
不过,争议不妨碍追星或者以粉丝自居的人群们,在这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一场由资深唱片企划丁太升、资深追星人逗逗等嘉宾参与的圆桌中,逗逗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饭圈对她和朋友而言,就是战场。
“我崇拜和喜欢的人,身上存在着我的梦想,是一种类似乌托邦的存在。我去战场上和别人battle,本质上就是在维护我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正能量。”
但是,一向以对饭圈“尖锐”而著称的丁太升,则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他表示,自己小时候同样对偶像有着喜爱,但他认为这种崇拜在增强自己对于理想和梦想追求的同时,并没有让他失去自我,反而实现了增强。
因此他主张,无论一个人是不是追星,是否在饭圈里,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被群体和时代行为所裹挟,“资本总倾向于通过炒作,生产乌合之众”。
言辞激烈。好在,这个圆桌在丁太升与逗逗的争论接近“失控”的边缘结束了。
这个世界,还有哪些可能性
按照惯例,虎嗅每年的F&M节还会有分会场的设置。今年,AI路演和Z世代专场,成为了分会场两场活动的主题。
在AI路演活动中,8家不同领域的AI初创公司在这里展示AI技术与应用的最新发展情况。与主会场不同,这里的演讲更加注重AI的实际落地效果。
“原来AI这么耗电。”GPT每天要处理上亿个用户的需求,每天消耗的电量相当于1000个家庭一年的耗电量。AI作为“碳炸弹”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而当划等号的公式展现在大屏幕上,现场还是一片感叹声。灵碳智能李博杰将AI与碳中和的矛盾进行了生动的比喻。
事实上,如何利用AI来实现省电,是未来要做的事。
“你能接受AI复活已故的亲人吗?”
超级头脑张泽伟用一段段真实的视频,给观众展现了“复活”亲人的商业案例,为了婚礼上的圆梦、为了难以忘却的哀思等等。虽然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但这背后是情感疗愈还是重揭伤疤,现场的观众也给出了两种鲜明的反馈:“人没了就是没了”和“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我每天接到卖北戴河房子的骚扰电话就这么来的吧。”——在摸象科技袁兰讲述基于大模型的银行AI员工时,笔者在弹幕上发现了这句话。相信每个人都接到过AI打来的电话,甚至AI还在电话开场的时候有间接性的问候语,就像真人一样。从成本来讲,AI员工肯定比真人要有效率得多,甚至已经开始抢饭碗了。
最让现场观众感兴趣的来了:模特商拍。还记得92年中老年模特梁晓晴吗?10秒20个姿势就能轻松拿下妈妈们的钱包。而AI打造的模特,发型、服装、首饰、背景都可以轻松秒变。weshop林紫澄给观众展现了诸多“变身”案例,“买家秀和卖家秀”终于在这里相遇了。
如何形容AI的落地成果呢?它是一种情绪,又不单是情绪。它是一种理性的处理,又不单是一种处理的能力。它在渗透各行各业,它甚至已经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已经替代了一部分劳动力。现场大部分观众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看看AI的落地现状,也有部分同学开始焦虑的思考自己该如何保住饭碗。
而在Z世代专场中,“寻找可能性”可以成为最佳注解。场内无不是对现在充斥着思考,对未来抱有好奇和困惑的年轻人。
在Z世代专场,大家一边讨论着“死亡是否可以准备”,一边倾听人生新算法;一边直面女性议题,讨论如何深入地理解女性的处境,一边还能看到职业的多样性,月入三万的占星师、盘下一个村的乡野创业者、为退休人群打造新人生体验的的俱乐部主理人等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惑,谁也给不了你确定性答案。场内所呈现的,只是在标准答题思路以外的另一番思考,让场内的答题者能够在其中各取所需。
这正是F&M创新节有别于市面上大多数面孔僵硬单一的商业论坛的魅力所在,它足够多元、斑斓,尊重差异,又坚持对话。
那么我们明年再见!
更多活动现场内容,请搜索视频号“虎嗅LIVE”,通过切片感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