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秋收时节,稻菽金黄,广袤的田野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2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要“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粮食安全有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足,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韧性强。
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受粮食连年丰收、进口增加以及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粮食市场供强需弱,价格下跌,这对农民增收非常不利,会影响农民种粮信心。为避免“谷贱伤农”,我国充分发挥储备粮调节收储作用,增加2023年产玉米和2024年产小麦收储规模,为稳定市场预期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夏粮收购基本结束,部分地区秋粮陆续上市。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四分之三,抓好秋粮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确保农民丰产又丰收,对于提振农民信心至关重要。秋粮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和大豆等,稻谷有最低收购价托底,玉米和大豆没有最低收购价托底。相关部门应加强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分析,及早研究制定粮食收储政策预案,牢牢守住农民“有粮卖得出”的底线。加强市场预期管理,避免非理性预期带来市场非理性波动,推动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冬小麦播种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2025年和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1.19元,比2024年提高0.01元。这有利于稳定农民种植小麦预期,确保冬小麦播种面积稳定。
让一些人感到困惑的是,国内部分粮食出现供强需弱,为什么还一再强调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这是立足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由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长期供需紧平衡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并没有改变,大豆和油料对外依存度仍很高,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麻痹大意不得。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日本大米危机再次警示我们,粮食危机并不遥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生产。日本农业技术较为先进,大米自给率很高,但小麦、大豆主要依赖进口。日本这次闹“米荒”,除了极端天气造成大米减产外,政策失误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日本为了提高大米价格,主动调减水稻种植面积,鼓励引导稻农改种小麦或大豆,造成大米产量大幅下降,削弱了大米自给能力,导致国家陷入粮食不安全的状态。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地震等突发状况,就会引发大米短缺、价格上涨。应从日本大米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发展粮食生产,应坚持生产生态一起抓,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实现粮食增产,也不能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片面强调保护生态。以前,我国为了实现粮食增产,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造成耕地水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现在这种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推广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低碳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挖掘增产潜力,实现粮食绿色增产、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