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钢管从零起步
中国制造在“死亡之海”创造奇迹
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2024年春天,这片“死亡之海”在欢呼声中迎来奇迹。中国制造的无缝钢管一马当先,继续向地下11100米超深层掘进。
无缝钢管,被誉为“工业的血管”。尽管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但时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无缝钢管全部依赖进口。1949年,不仅无缝钢管产量为零,所有的钢产量仅够建造一座鸟巢,还不够全国每户人家造一把锄头。
没有工业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从新中国建立开始,中国人就开启了大规模工业化的逐梦之旅。
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夏收时节,张建宗他们研制的YT6668型大型收割机,即将进入实地收获测试。这款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
对标、追赶,是这家成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企业,烙在骨子里的使命。
1953年,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建造的156个建设项目为标志,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在“一五”计划热火朝天的五年里,新中国曾经一穷二白的工业版图上,平均每天都有一个项目开工或者竣工。这五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波澜壮阔建三线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工业筋骨升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作出了影响深远的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
四川省绵阳市跃进路,至今留存着“三线建设”时期的四家工厂旧址。当年,抗美援朝老兵林家和,与70多位战友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轰轰烈烈参与到三线建设中。
三线建设为原本薄弱的西部地区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经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布局、七十年代的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我国基本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国制造业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快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一举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时隔一个半世纪后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位置,并在此后继续高歌猛进。今天,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刚刚到中国履职一年多的土耳其驻华大使伊斯梅尔·哈克·穆萨,就是中国制造的“忠实粉丝”。
国门口有群“摆渡人”
开新车出国 坐公交车回来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全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李红河正驾驶国产新能源汽车前往哈萨克斯坦,协助完成“整车出口”的流程。新能源车出口的火爆催生了“汽车摆渡人”这个新兴职业。
2023年,中国汽车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稳居全球首位。
在上海南港滚装船码头,1888辆中国制造的新能源车正在列队装船。码头一派繁忙的背后,是长三角形成的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
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彼得·利扎克认为,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中国已经抓住了这一机会。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今天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让中国制造拥有稳如磐石的根基与底气。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这家企业找到了“密码”
山东包揽了全国轮胎近一半的产能,仅潍坊市的橡胶轮胎出口额就突破百亿元。
一家企业胎圈钢丝市场份额全球第一。2023年初,法国轮胎巨头米其林提出想和企业扩大合作,但前提是产品原材料中使用可回收铁比例要达到45%。
要打入高端市场,就必须跨越更高的门槛。团队吃住都在办公室,玻璃墙成了演算技术路径的草稿纸。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山东省持续推动“万项技改、万企转型”。2023年的一场技改对接会放到了潍坊,正是在这次对接会上,窦衍君他们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技改,原材料可回收铁比例达到60%,远远高出米其林的技术要求,赢得12000吨钢丝的大订单。眼下,这家企业经过持续不断努力,可回收铁比例还在不断提升。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至7月,我国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0.9%。工业投资是当下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以“技”强身,技改“改”出了发展新天地。
广深佛莞强强联手
链起“满天星斗” 汇成“璀璨星河”
广州市黄埔区的一家企业,最新研发成功的电主轴刚刚组装完成。
企业负责人程振涛介绍说,他们的产品平均迭代时间在两三年,比国外快了近三倍。企业的压力来自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里旺盛的需求。
70公里外,在东莞一家专门从事数控机床研发生产的企业,程振涛他们生产的电主轴正在接受实战考验。
最新款电主轴,帮助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了新品研发的最后一个关隘,成功推出了更先进的数控机床。
今天,广深佛莞打造万亿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支撑广东16万亿元的工业生产体系。为了实现更好地融合发展,四地成立了跨政府的工作领导小组,促进机构也应运而生。
我国已拥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覆盖了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2013年到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增速换挡但结构优化、质效提升。202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7%,工业经济以完备产业体系和强大规模优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