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11月底的沈阳,天空阴沉,寒风凛冽。29日上午,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经过70多年的等候,43名牺牲在异国他乡的烈士在此长眠。
极目新闻记者现场看到,安葬仪式结束后,许多人进入陵园。有人为烈士留下手套、围巾和奶糖,有烈士亲属仅因从电视上看到名字,便跨越千里来祭拜。
有人给烈士留下手套围巾
上午11时许,安葬仪式结束后,在陵园门口等候多时的群众登记后陆续进入陵园。有人抱着一大束黄白相间的菊花,有人拎着苹果、香蕉等。其中有青年人,也有身着军装的老兵,还有推着婴儿车来的夫妻。
进入陵园大门,巍然矗立的抗美援朝纪念碑便映入眼帘。纪念碑下有花圈和鲜花,不少群众入园后鞠躬致敬。
老兵戴金生也受邀参加本次安葬仪式,他穿着军装,胸前戴着勋章,精神饱满,眼神锐利,不少群众纷纷要求与其合影。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老人今年82岁,是一名抗美援越的老兵。
老兵戴金生受邀参加安葬仪式
“英雄烈士,我们永远都不该遗忘,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换来今天。对于烈士,要有崇敬之心!”戴金生说,这次回家的烈士虽然不是他的战友,但是作为一名老兵,每年他都要来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很多次,“要记住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穿过纪念碑,继续向前走不到5分钟,便到达烈士陵园的纪念广场。广场由烈士英名墙环抱而成,墙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英名墙下,也已经摆满了祭拜怀念的鲜花,还有人为烈士们留下手套、围巾、大白兔奶糖……
有人为烈士留下手套和围巾
烈士后代跨越千里摆酒祭拜
除了前来瞻仰参观的群众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他们为寻找亲人而来,郜华平就是其中之一。他来自河南漯河,今年49岁,此前从家中长辈口中得知,爷爷郜遂田也是抗美援朝的烈士之一。他背着一个很大的双肩包,里面带着爷爷的烈士证,以及爷爷和当时战友吴正清的合照。
郜华平和爷爷留下的照片
郜华平告诉记者,他父亲8岁时,爷爷便上了战场,之后便没了消息,奶奶一个人将他父亲带大。后来当地发了爷爷的烈士证,但多年来,他们一家仍在为寻找爷爷努力。
“老家的习俗是至少有本人遗物才能安葬,所以多年来一直没办法在老家为爷爷修一个坟墓。”郜华平说,他找过寻亲志愿者,也联系过相关部门,但在这么多烈士中想找到爷爷并不容易。前两年,他的父亲也在遗憾中离世。提及此处,他忍不住落下眼泪。
直到去年,郜华平在电视一闪而过的镜头中,看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上刻有爷爷的名字。在听闻第十一批志愿军遗骸回国的消息后,他与妻子两人,从河南跨越千里来到沈阳。
记者见到郜华平时,他已经找到了爷爷的名字,并在名字前摆放了苹果、白酒、香烟、鲜花祭拜。他正在和志愿者沟通,希望有朝一日能接回爷爷的遗物、遗骸。而他的妻子则还在仔细查看英名墙上的名字,他们也想找到当年与爷爷合照的吴正清战友,可惜的是找到的名字都与吴正清有一字之差,夫妻俩只能遗憾离开。
郜华平在英名墙下摆酒祭拜
“但对我们来说,至少以后都有了一处祭拜爷爷的地方。”郜华平说。
八旬老人找到舅舅的名字
“我80多了,过来看你了!”一位老太太对着英名墙念叨。老人姓刘,今年81岁,来自黑龙江,最近在沈阳女儿家中生活。她身体稍稍佝偻,但精神很是不错,由女儿陪着,在英名墙上找她舅舅的名字。
刘老太太说,她舅舅叫于士文,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之一。与郜华平一家的情况类似,多年来,家人一直寻找和舅舅相关的消息,也一直苦于无处祭拜的难题。后来,她女儿在网上查到“志愿军于士文”的名字,年纪、籍贯全都对得上,娘俩便特意赶在本次烈士遗骸安葬后,来烈士陵园的英名墙寻找。
“挺醒目的,我这么大年纪了,一眼就找到了。”刘老太太说,虽然墙上刻的“于世文”与家中流传的舅舅名字略有偏差,但她和女儿都认为,墙上的人就是舅舅。在他们看来,当时有很多材料都是手写的,有一些出入也很正常。
刘老太太说,他姥姥只有母亲和舅舅两个孩子,所以舅舅走后,家里人一直都非常挂念。现在舅舅的儿女都已经过世了,孙子孙女还在世。以前家里人都不知道陵园有舅舅的名字,等回家后,她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亲人,“能看到名字就不错了,以后就能来祭奠了。”
刘老太太让女儿拍下舅舅的名字
刘老太太让女儿认真拍下“于世文”的名字,在女儿的搀扶下离开了陵园。
过了中午,沈阳的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冷,但仍有源源不断的群众带着鲜花赶来陵园。就像郜华平所说,爷爷在他们心中,是家里的英雄,国家不会忘记,家人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