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多处提及“人工智能”,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等。
2020年,广东省大湾区领导小组以1号文形式,将琶洲规划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今年,海珠得到市一级支持,获得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这一具有差异化的功能定位。
作为城央岛区,海珠如何在区位优势和空间紧张两面并存的情况下发展人工智能?今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珠区委书记蔡澍提出,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强支柱,加强数字经济建设。海珠区区长毛松柏在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新机遇,牢牢牵住人工智能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
日前,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海珠区已在人工智能三大支柱“数据、算法、算力”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以大模型为特色的发展路子。
专家建议海珠发挥辖区生态和智力优势,提升空间价值;超前引领,前瞻性规划,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人工智能产业是海珠区规划发展的主要产业。2020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拉开序幕时,省大湾区领导小组以1号文形式,将琶洲规划为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
领题发展人工智能,海珠区提出“锚定琶洲建设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以琶洲试验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聚集发展。
面对城央有限空间的局面,海珠区如何担起发展使命?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从规划、产业、技术三个视角,邀请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观点,提建议。
理顺蓝绿网和知识网
应对“创新紧缺”
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看来,海珠区当前的发展热潮和其区位优势不无关系。广州的城央位置是东进的产物,在“南拓”逐步强化的过程中,海珠区显现出处于城市东西轴和南北轴交汇点上的城央。
“在区位上完成了‘城央化’,但在产业形态上还未形成。”马向明指出,海珠区的产业密度还不像一个中心城区,比如拥有庞大的城中村。
“在工业化时期,商务活动占据城央位置。但在工业化后期,或者叫信息化时期,城央位置未必是大规模楼宇聚集的中央商务区,而是呈现多样化。”马向明说道,这也恰能解释琶洲西区既是一个中央商务区,同时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工智能企业。
“国外其他城市有类似的发展经验。”马向明举例道,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新加坡滨海湾、美国旧金山等城市中央有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泛娱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围绕高校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等。
“因为产业形态还未完全成型,所以海珠区能够更容易实现产业转型。”马向明说道,当前,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从事创新业务的公司需要中心城区所提供的人与信息便捷交流的环境,以及联络全球的通信网络等。
城央区位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但海珠区并不算大的城区空间对海珠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构成挑战,马向明认为,在全球化盛行的时期,珠三角城市依靠大量的土地空间,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如果创新能力不够,厂子再大也得‘关门’。”相比较于空间、资本的紧缺,马向明认为当下更应该关心地方产业是否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生产为市场接受的新服务和产品,应对国际市场的关税壁垒。
马向明认为海珠区应该理顺辖区的蓝绿网和知识网,以应对“创新紧缺”的局面,前者指的是环绕海珠的珠江航道、纵横交错的河涌网络和海珠湿地的生态空间,后者指的是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等。
“应对‘创新紧缺’,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个能够在全球、全国自由择业的人才会顾虑广州本地夏天炎热的天气。”马向明表示,珠三角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城市群,夏天十分炎热,海珠区四周珠江环绕、辖区河涌密集,水岸位置能够应对炎热天气,同时提升空间价值,应对空间紧张。他指出,当前海珠区的部分河涌未得到有效提升和使用,河涌之间还存在不少断点需要打通。
专家建议充分发挥海珠区水网和绿地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升空间价值。图为海珠湿地。摄影:通讯员 谢惠强
谈及“知识网”绕不开中山大学等高校科创资源的在地转化和正进行中的康鹭片区城中村改造。马向明认为,康鹭片区的纺织产业依然保持着十足的活力,推进旧改的思路不应是以为中山大学腾挪科创资源转化空间为主要目的,而是应该本着提升康鹭内部产业发展环境,将两件事情分开考虑。避免因旧改伤及本地纺织产业,马向明说:“有人说广州会成为中国未来的‘米兰’,我觉得未尝不可。”
康鹭片区位于广州中心城区海珠区,旧改项目有城央“最贵”之称。
产业
发挥政府超前引领作用
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数字经济的内涵可表达为“ABCDE”,分别代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排在首位的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广东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院长王方方认为,海珠区抓住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
“发展人工智能并不仅是指一门技术,而是一个全产业链。”王方方认为,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需要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统筹起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最终打造一个正向循环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记者了解到,海珠区当前已经聚集泛人工智能企业近2000家,产业生态逐渐成熟,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初步形成。
琶洲试验区临江而设,与珠江新城和金融城构成“一江两岸三片区”的空间格局。摄影:通讯员 梁志远
产业规划对一个地区的产业格局,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水平影响深远。王方方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超前引领作用,拥有集约发展、前瞻性规划、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意识。
王方方进一步解释道,正确的前瞻性规划可以避免少走弯路,要放眼20年、30年后的需求。“不能等下游产业建好了,还要超远距离借助外地算力或芯片供应。此外,还需要以长远眼光,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资源的源源不断生成’。”王方方举例道,设备会老化,土地资源不可再生,但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可以源源不断地生成。海珠区大力发展数据产业,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技术
发挥科研机构纽带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坐落在琶洲试验区的琶洲实验室是广东省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设立的省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注册成立于2020年4月。
琶洲实验室外景。
在琶洲实验室一楼的展厅里,密集展示了各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广泛运用于智慧医疗与健康、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各领域。琶洲实验室也与广东联通、百度、广州建筑集团、广州数科集团、德赛西威、广州华银医学、云从科技等公司深入开展合作。
“琶洲实验室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方面大有可为。”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远清受访时表示,琶洲实验室可以发挥联系连接的纽带作用,将实验室本身,以及高校的相关技术成果向海珠区引进。而海珠区则可以大力支持琶洲实验室做好成果转化工作。
李远清表示,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引导龙头企业与琶洲实验室进行供需对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助力创新服务和产品的推广。
人才引进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至关重要。“华南理工大学、琶洲实验室和海珠区进行了顺利的合作,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吸引方面效果良好。”李远清介绍,华南理工大学提供了人事编制、研究生指标、子女入学等待遇,琶洲实验室提供薪酬和科研条件,海珠区则提供人才公寓等服务。
当前,实验室已经汇集了包括实验室单聘,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聘用,以及兼职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约500人的科研人才队伍,成为海珠区人才引进的重要平台。
9月16日,琶洲实验室7位单聘学者入选2024年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与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发布,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
采写: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