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业是如何炼成的?如何助力瞪羚企业跑出加速度?中新经纬推出《瞪羚进化论》系列报道,走进部分瞪羚企业,对话企业负责人,深入观察这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潜力。
中新经纬10月28日电 (丁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断创造历史!”在“引力一号”海上首飞成功的2024年1月11日,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引力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布向伟更新了微信朋友圈。
“引力一号”点火发射 受访者供图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艾媒咨询2022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约达2.34万亿元。
作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亲历者,成立于2020年6月的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及旗下子公司(下称东方空间)于2022年获评烟台市级“瞪羚企业”,2023年获评山东省级“瞪羚企业”。近日,中新经纬走进东方空间,了解其背后的创业故事。
“造大火箭”
2010年硕士毕业后,布向伟入职航天一院,他在之后接近10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航天发射任务设计、组织经验。
据布向伟讲述,随着2019年5月《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的出台,中国商业航天掀起一轮投资和发展热潮。在看到中外商业航天的广阔前景后,布向伟与几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次年8月共同创立东方空间,并将其定位为一家运载火箭和新型空天运输工具研制和运输服务公司。与布向伟一样,东方空间核心技术团队中的不少成员也出自航天院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深深根植在我们心中”。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东方空间首先遇到的是产品定位问题。“如果选择固体火箭,是做小固体、中型固体还是大型固体?如果选择液体火箭,又该从什么起步?”布向伟回忆,在经过内部激烈的讨论后,东方空间意识到运载能力和发射成本将成为民营火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就此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造大火箭。
除了一开始面临的内外部质疑外,布向伟提到了去年四五月间遇到的第一次自主组织大型地面试验出现的问题,这让团队前后长达约半年的努力付诸东流。面对彼时现场沮丧的氛围,布向伟第一时间要求大家不要急于追究责任,而是分析问题主要出现在什么环节。“失败的发生肯定是组织流程上出现了问题,而非完全是某个具体个人的事”,在布向伟发出呼吁后,“每个人都开始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想,到底哪块没考虑周到,同时也去现场检查试验后的残骸,看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布向伟认为坏事有时也能变好事,这次失败提前暴露了一些问题,让技术团队有机会进行全链条的反思与归零,为后续“引力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布向伟介绍,“引力一号”以“大型固体芯级+固体捆绑”为主要特点,能将4.2吨重的航天器送入距地球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创下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同时,它实现了运力的规模效益,单位发射成本相比小型火箭降低50%以上。
“商业火箭更需要耐心资本”
布向伟认为商业航天关键特质在于能否做到自负盈亏以及实现商业闭环。他举例说,9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成立,“国家队在商业航天领域也有了进一步拓展”。
布向伟认为,“民营公司难以做到大而全,必须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特色打出来。”关于优势,布向伟认为主要体现在三点,即民营火箭公司决策效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塑造开放、创新的文化;更能将员工的长远利益与公司绑定,如给予员工期权激励等。
作为一个由研发、测试、生产、物流、发射、回收等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商业火箭研制注定门槛高、周期长且“烧钱”,尤其是大火箭,这就突显了外部融资在民营火箭公司发展中的作用。“研制一个型号的商业火箭至少需要3—4年,研制完成后还需试飞3—5发,火箭才能从试验状态进入服役阶段,动辄就是几十亿元的投入,做商业火箭更需要耐心资本。”布向伟说道。
今年1月24日,东方空间宣布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成立以来融资总金额达到十多亿元,这些融资主要用于“引力一号”研制及首次飞行试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研制保障条件及团队建设等。布向伟透露,东方空间目前正进行B+轮融资,后续还需要持续进行外部融资,最终实现公司商业闭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宇航企业,上市便水到渠成。
提到商业模式,布向伟表示东方空间主要为以卫星公司为代表的客户向太空发射航天器,按照“拼车”和“整车”的模式向客户收取发射费用。他坦言,商业火箭公司目前要实现商业闭环仍需要一定时间,难点包括企业究竟能否找到足够数量的用户、市场竞争中如何定价等。他预计商业火箭市场的真正爆发或从2025年开始,公司最终实现盈利需要3年左右时间。
期待实现“上门服务”
采用难度较大的海上发射,与选择造大火箭一样是东方空间在创业之初就定下的差异化发展战略,这一模式也在“引力一号”的发射中得到了成功实践。
矗立在发射工位上的“引力一号” 受访者供图
陆地那么大,为什么还要去海上飞?布向伟介绍,相比于陆上发射,海上发射火箭有三个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机动灵活,发射效率高,“一艘船就是一个点位”;其次是节约成本,“引力一号”火箭研制团队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附近布局了一整套的基础设施,在5公里范围内可以实现火箭的总装测试、港口登船等关键流程,实现了“前店后厂”;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解决了陆地发射航落区安全的问题,“海上发射远离人口密集区,更加安全可靠”。海上发射同时寄托着布向伟对东方空间未来进一步布局海外的追求,他期待实现火箭发射的“上门服务”。
布向伟也提到了海上发射的一些技术难点,包括在海上晃动的条件下如何保证火箭发射的可靠,海上发射与海洋环境保护如何更好兼顾,海上发射相比陆上对通信传输的要求更高等。
截至目前,东方空间已在北京、山东烟台、江苏无锡、陕西西安、海南文昌设立了基地,其中北京是火箭研发中心,烟台是公司的总部和一个发射母港,无锡是动力总部,西安是发动机研发中心,海南文昌专门做发射服务。据悉,在成功发射“引力一号”后,东方空间规划2025年首飞以重复使用大型火箭为主要特点的“引力二号”,2027年首飞以重复使用重型火箭为主要特点的“引力三号”。
“我们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谈到更长远的目标,布向伟期待东方空间能够在对技术的极限追求,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企业文化,形成全链条的商业闭环等方面,对标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为一家时刻敢于挑战突破、不惧自我变革的“常青藤公司”。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丁丹:dingd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