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之间的合纵连横越来越多 。

11月初,广汽集团旗下广汽零部件公司、长安汽车、中国长安与辰致科技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广汽部件、长安汽车将与辰致科技共同布局智能线控底盘系统解决方案 。

对于此次深化合作,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指出:“在全球汽车产业面临重大转型之际,广汽与长安的合作不仅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更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

此前,宝马、奔驰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蔚来已经与长安、吉利、江淮、奇瑞、路特斯、广汽集团、一汽集团等多家车企签署了换电合作;长安汽车旗下品牌阿维塔投资华为子公司“引望”,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智驾等技术的发展;继大众入股小鹏汽车后,小鹏目前已与大众完成三期合作,包括开发中高端汽车和投资领域合作;继中国品牌之后,一汽奥迪、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多家合资品牌也相继宣布与华为展开智慧座舱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长安汽车与国内领先的固态电池企业太蓝新能源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

正如此前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所言:“ 电动化转型成本巨大,靠车企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大家必须联合起来才行。”

在11月16日举办的2024汽车创新大会上,多位专家也表示,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多技术路线变革、多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技术创新、开放合作、跨界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合作节奏加快

经过超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电动化上半场进入决定胜负的智能化下半场。智能领域的角逐更为复杂,因此,相较于上半场,企业间的合纵连横明显加速了。

长安与广汽先后投资线控底盘技术公司,正是基于对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判断。长安汽车方面表示:“布局辰致科技,就是布局智能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公开资料显示,辰致科技成立于2022年,原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致力于实现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悬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专注于为全球整车用户提供智能线控底盘系统的解决方案。

车企转型不易,单打独斗难活?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不仅是广汽、长安等传统汽车集团,以智能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造车新势力亦在加强线控底盘技术。11月14日,小米创始人雷军正式发布了小米汽车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小鹏汽车也在11月6日举办的“AI科技日”上发布了AI天玑XOS 5.4.0智能系统,包含了AI智驾、AI座舱、AI底盘和AI互联四个部分。8月28日,蔚来正式发布智能系统新版本Banyan榕3.0.0,涵盖NOMI、全景数字空间、AI智能底盘、NIO Link全景互联、用车体验升级五大板块。

在智能化赛道,智能底盘是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之后,行业竞争的下一个赛点。长安汽车表示,此次广汽部件、长安汽车对辰致科技的投资,不仅是多方技术与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是深化央地合作的新实践,更彰显了两个整车集团在整零协同的未来能力共建上的战略布局。

除此之外,长安汽车还通过投资与固态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8月26日,太蓝新能源成功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战略融资,本轮投资由长安汽车旗下的安和基金和兵器装备集团的多支基金共同完成。两个多月后,太蓝新能源与长安汽车联合发布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这一创新标志着行业内首次成功移除电池隔膜,不仅显著提升了电芯的本质安全性,还颠覆了传统依赖多层保护措施的安全策略,实现了全固态锂电池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由于能量密度、安全性、工作温度等方面更具优势,固态电池被认为是锂电池的终极形态。今年以来,奇瑞、上汽、丰田、日产、比亚迪、吉利、一汽、蔚来、东风、宝马、保时捷、亿纬锂能、卫蓝新能源、三星、鹏辉能源等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都先后公布了其在固态电池方面的进展及规划。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制胜点,每家企业都试图抢占先机获得竞争优势,而面对庞大的市场和竞争格局,合作也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的合作更是成为新旧势力交融的范本。2023年7月,大众宣布计划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并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此后一年内,大众与小鹏接连签署了三份协议,联合研发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合作,小鹏通过技术变现实现盈利,大众则借助小鹏解决软件问题,推进电动化转型。

在小鹏汽车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技术变现已经得到了反馈。三季度,小鹏汽车销售收入88亿元,同比上升12.1%;服务及其他收入13.1亿元,同比上升90.7%。其中服务及其他收入的增长正是由于与大众汽车进行平台与软件战略以及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有关的技术研发服务的收入增加。

实际上,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平台和软件技术服务”的收入已开始成为小鹏汽车财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整车盈利能力每况愈下、新势力品牌多数仍在亏损的情况下,这一改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是江淮与华为,大众与本土企业,甚至是车企与产业链之间的合作,速度都在加快。就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广州车展上,就有丰田、一汽奥迪、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多个品牌宣布了与华为合作的消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了软件、硬件、通信、系统集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产业边界面临重构,未来汽车将发展成为绿色智能移动的生活空间,开放合作、跨界融合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策助推行业扩容

除了企业间合作加码之外,国家也在助力行业“破冰”。在11月6日举办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优质新能源车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这已并非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鼓励车企兼并重组,随着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已是企业与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曾多次公开鼓励。

兼并重组对于汽车产业而言,虽然意味着企业数量的减少,但同时也一直带来机遇。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组团”以更高效率推进智能化进程,也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汽车出海。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国家鼓励兼并重组对于汽车行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意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让中国汽车产业获得更快的发展。”

车企转型不易,单打独斗难活?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与此同时,商务部等6部门日前还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新规降低了战略投资门槛,拓宽了投资渠道,将有助于吸引更多优质外资投向上市公司,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品牌不断突围,我国在汽车领域对外资股比限制措施悉数放开: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如今,汽车行业对于外资股比的限制措施几乎全面放开。

基于此,特斯拉、大众、宝马等车企纷纷在华加大布局投资建设电动汽车生产。

宝马、奔驰联手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大众汽车集团在华设立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2023年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

2021年~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后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逐步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今年前十个月,以Robotaxi、高阶智驾为代表,汽车智能化技术迭代和创新持续涌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随着电动化转型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加剧,车企关停并转都时有发生。而车企间的合纵连横,除了对自身增效降本的战略布局之外,也能够在转型期共同抵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