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医学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分子医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在这项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专家牵头,德、美等国科学家参与的研究中,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成功“救活”了一个与身体分离50分钟的猪大脑,恢复了大脑功能并保持了一定时间的活力。

  猪脑被“救活”还能恢复大脑功能  

  心脏骤停患者常发生严重的脑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认为,大脑仅能耐受5至8分钟缺血损伤,这导致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极低。因此,心脏停跳5至8分钟也被称为临床死亡期。

  这项研究以猪作为实验对象,首先使猪心脏停跳,随后将其大脑与身体分离。50分钟后,研究人员将离体的大脑与体外生命支持设备通过插管连接,形成一套支撑大脑复苏的生命系统。结果显示,该猪大脑被成功“救活”,能够恢复大脑功能并保持一定时间的活力。研究团队在6小时后主动终止了实验。

  这套设备采用该团队自主研发的“离体大脑养护技术”,其中不仅含有人工心脏、人工肺脏部件,还利用血液常温灌注技术养护着一个活的猪肝脏,为接入设备的离体猪大脑提供新鲜、有氧、代谢稳定的血液循环。

  研究显示,单纯心肺复苏系统支持下,离体大脑水肿明显,神经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大脑电生理活动逐渐消失;而在体外心肺肝复合生命系统的支持下,离体大脑的水肿显著减轻,神经细胞的活力和细胞显微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可恢复并维持脑电活动。这表明肝脏在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修复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成果为心跳骤停抢救

  提供了新策略  

  这项研究由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牵头,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比约恩·纳尚、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炎症与免疫中心专家安德烈娅·施莱格尔等多名科学家参与。

  何晓顺是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首创者,破解了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难题。他实施了亚洲首例成功的多器官移植,建立简化式多器官移植技术体系,为多脏器终末期疾病提供了治愈手段;开展了我国首例公民捐献的肝移植,攻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技术难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名;主持开展了澳门首例肾脏移植等。在近日发布的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何晓顺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何晓顺表示,此次研究成果为心跳骤停抢救提供了新策略,未来有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并为脑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平台。

  采写:南方+记者 卞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