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会产生错觉,神经元是有可塑性的,人类第六感可以后天培养……”10月25日下午,2024年“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进校园活动暨科中讲坛活动成功举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及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士、南理工紫金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刘学峰为南京市科利华中学300余名师生开讲。他围绕“人脑神经网络信息传递的颠覆性认知——生物量子性与生物光子学测量”主题,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探索未知世界的窗户。

打开一扇探索未知世界的窗户!院士专家登上科中讲坛开讲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协办。“科中讲坛作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讲座式的精品课程,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智慧碰撞的场所。”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副校长庄山致辞时介绍,作为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学校以及南京市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学校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这里,我们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用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讲座开场,刘学峰教授通过几个视频告诉大家:人类对待世界、历史、未来一直产生颠覆性的认识,知识体系正在不断发生快速变化。知识即信息的生产、管理和处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爆炸式变化。他勉励青少年学生们:“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了,未来世界依靠的是在座的你们。课本所学知识只是信息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和目的不能仅限于课本,学校学习之余也要多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学习的力度也要随之增加。”

之后,刘学峰教授将专业研究领域知识延伸到现实世界,进行了分享:读书学习都是人类自然界意识融合的过程,工作就是将知识、意识融合到实践的过程。只有正确地认识到意识的存在,才能更好地指导和促进深度学习。人类之所以有认知和智慧的存在,和人类的神经元有关。在正确认识神经元可塑性等特性的基础上,培养客观辩证的管理意识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成长。刘学峰教授还结合人类神经元再生性和可塑性等研究成果介绍了其目前在健康、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谈及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的意义,刘学峰教授表示:“我们不缺学生的聪明劲,也不缺乏推动学生学习的体系,但需要的是想方设法地推动他们去创造。我希望成为一道不一样的光,透过教育这扇窗户,让更多青少年对外面世界有所感知,照亮他们的创造、探索之路。”

打开一扇探索未知世界的窗户!院士专家登上科中讲坛开讲

初一(1)班金琬璇同学听完讲座后感言: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视频里展示的橡胶手实验。通过神经元反应,她大概知道了神经元的构成和生物结构。尽管讲座内容比较深奥,但激发了她进一步学好生物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我很好奇:刘教授讲到的人类第六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后天可以培养,该怎么实现?接下来,我会通过上网、AI软件查询、请教老师或和身边的朋友一起交流,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我们学校,不管是课上没听懂的知识还是课外拓展学习内容,老师都很乐意解答学生的提问。学校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去探索。”

通讯员 姜嘉纬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