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沁高原  src=

黄旭是一名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援藏两年多来,旁人评价他皮肤晒黑了,够黑,像日喀则当地人。而他则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为当地注入了上海精细化的作风。

推进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来到高原,黄旭主动发挥其科研能力与价值,在2023年度配合教科室开展校级课题评审和市、区两级课题申报,制定了申报自治区及市级课题的规范化流程。他了解到,以往学校科研项目开题时老师们很踊跃很积极,但结题时往往未达预期效果,问题出在中间过程管理上。

为此,他联系上海专家评审,在开题论证阶段对20个预立项课题进行打分筛选,精选出12个课题。通过在过程中设置节点,加强监督、辅导与审核,筛选出6个课题申报日喀则市级课题并成功立项,其中又有3个课题入选西藏自治区级课题并成功立项。

除了加强过程管理,黄旭还在工作中强调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助科研"的精神促进双向发展。例如,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师拉平申报课题《教育创新视角下西藏地区高中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体育课中既要传授运动技能技巧,同时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师带徒"做法落到实处

在援藏工作中,"师带徒"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黄旭经过调研,将此项做法进一步精细化,提出作为师父的教师必须听满徒弟的16节课。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将带教工作落到实处。经过制度完善后,上海援藏团队的30名援藏教师成功与当地41名教师结成对子。

在高原,高强度地听课、讲课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黄旭在上海时就是一名跨学科教师。在日喀则,他同时承担科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每周要上14节课,再加上听徒弟的课,任务不可谓不重。他则一贯地积极乐观:"我的身体很好。要预防高原反应首先要放松精神。我喜欢养生,平时打打八段锦,每天晚上10点钟准时睡觉。"

师父的精神状态这么好,他带教的徒弟也信心百倍。今年5月,日喀则市2024年第三期主题教研活动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举行。黄旭与徒弟潘顺经过一个月的磨课,为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呈献了一堂基于"双新"理念与实践的公开课,获得听课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此外,他与执教初中语文的徒弟夏莉萍一直致力于语文说明文和古文阅读方面的研究,经过精心筹备,准备在本学期的主题教研活动上推出一堂创新的语文、历史跨学科的公开课。

人物小传

黄旭,高级教师,任职于普陀区回民小学。援藏参与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教科室和督查室工作,兼任日喀则市教科所教研员。

  作者:沈竹士

文:沈竹士 图: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