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 炳 文/图
王海栋(右一)与同事在数据库里匹配技术信息。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工作,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这些为科技成果牵线搭桥的“红娘”,叫作“技术经理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
技术经理人是如何为科技和产业发展助力的?近日,记者采访了陕西西安远诺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栋,听听这位从业多年的技术经理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打通“盲区” 实现技术赋能
十几年前,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王海栋,在当地一家科技型企业工作。当时,这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强,每个季度都能开一次新品发布会——短短两三年间,企业便进入该领域的第一梯队,成了行业龙头。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这份工作经历,让王海栋感触颇深,“创新驱动的魅力、技术赋能的威力,在创新企业壮大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技术虽好,但好的技术成果并非唾手可得。在知识产权、法务、校企对接等领域工作多年后,王海栋发现:“技术语言”与“产业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盲区的一大表现,便是科技成果的沉睡。“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普遍侧重于前沿探索。一些成果在短时间内缺乏市场应用价值,而部分应用前景不错成果缺乏系统、专业的转化孵化资源支撑。”王海栋说。
技术专利“藏在深闺无人识”,让很多科研工作者很苦恼;而急需科技加持的企业,却“众里寻她千百度”,经常发愁找不到专家团队。于是,在科技、产业之间牵线的“科技红娘”,在市场上变得抢手和紧俏起来。
2015年,王海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西安远诺,开启了技术经理人的探索之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由技术经理人搭起“鹊桥”,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提供需求对接,努力让技术赋能产业迸发出强大动力。
建成数据库 助力成果落地
“刚开始,我们像一群‘拓荒者’。”王海栋记得,公司成立伊始,几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可跑烂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子,也没能成功搭上线。
“那时候,我们认为应该先从企业入手,拿着‘订单’再找技术。”王海栋说,当时有家南方企业提出需要相关技术,团队成员便在西安高校里一一排查。可来回折腾了几次,最终却不了了之。
回忆创业初期的挫折,王海栋坦言,这是由于缺乏经验,对企业需求理解不深、对技术信息挖掘不够。
尽管碰了一鼻子灰,但王海栋和伙伴们没有灰心。在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沟通对接中,供需双方表现出的强烈需求,让几个年轻人对这条新赛道充满信心。
需求侧跑得不顺,那就跑供给侧。团队瞄准陕西省内的十几所理工类院校,挨家挨户去“敲门”,积极对接科研工作者。经过几年积累,公司慢慢建立起了“科学家库”“企业家库”“科技成果库”等数据库,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到“货架”,有着长长的链条。“科技成果有‘保质期’,如果不及时用,很快就会被新技术所替代。”王海栋介绍,有了数据库的加持,只要在平台上输入企业端、科研端的信息,不出几秒钟,就能匹配出结果,这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
全程护航 促成“科技姻缘”
2022年,员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员有点忧虑——自己在西安创业10年,公司“含金量”还行,“含新量”却差点意思——“企业当下赚钱,未来能不能值钱?”
着眼长远,王员为企业转型划定了目标——引入技术,瞄准“专精特新”。对公司现有的产业资源、市场渠道进行全面分析后,他把眼光聚焦在大交通领域。
根据王员的需求,王海栋打开数据库仔细查询。很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包敏团队进入视野:该团队长期从事雷达信号、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在空天探测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
“‘科技姻缘’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对人、看对眼。”在王海栋团队的“撮合”下,王员、包敏深入沟通。经过数轮“头脑风暴”和磋商,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逐渐清晰起来:研发产品定为“探地雷达系统”,先主攻道路检测,再拓展至桥梁检测、隧道检测、机场跑道检测等业务……
“爱情长跑”结束,“领证结婚”随即而来。新公司注册、股权架构设计、资金注入、技术引入、厂房选址……项目落地很快进入实操阶段。在王海栋团队一路呵护下,“爱情结晶”顺利诞生、茁壮成长——双方合作成立的西安中创云图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超宽带变频探地雷达,实现了相关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在王海栋看来,技术经理人的工作,就像亲眼见证并深度参与“有缘人恋爱、结婚、生子”的全过程——这份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撮合,而是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让原创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生产力。
目前,西安远诺团队正在跟进的项目有600多个,“有的刚‘相亲’,有的都快‘领证’了。”王海栋笑着说,去年公司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成交163项,成交总金额达2.7亿元。
近年来,王海栋先后获评“西安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西安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从事技术经理人工作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他说,“未来,我期待参与、见证更多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