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俄罗斯Svpressa网11月24日文章,原题:事实证明,中国在空间站上培育的水稻比地球上的更甜、更有营养近日,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收获了一批独特的水稻。这是2022年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育种实验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介绍,在空间站培育的种子可称为第一代,在人工气候条件下繁殖的种子为第二代,在大田中繁殖的种子为第三代。郑慧琼说:“研究表明,在太空中培育的种子能够在地球上进行繁殖,这证明了在太空环境中生产粮食的可行性。”
太空育种是一个全新的育种领域。在太空环境下,植物种子受到在地球上无法创建的因素影响,例如零重力和宇宙辐射,这些因素会导致种子基因发生变化。此前,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过育种工作,在那里筛选过油菜、豌豆和小麦的种子。与通过自然途径培育的品种相比,“太空品种”要好得多,它们有更高的产量、更短的成熟期和更强的抗病能力。
研究人员发现,在太空中培育的种子,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比地球的普通种子高5-6倍。此外,在太空中培育的种子比地球上的种子含有更多蛋白质。由于在太空环境中培育的水稻种子营养成分发生了变化,“太空水稻”可能吃起来更甜。不过,在太空中培育水稻比在地球上要困难得多。在真空环境下需要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人工培育,航天员需要控制光、气和水,而人工照明尤为重要,因为水稻的生长需要大量阳光。
中国是首个尝试将太空育种技术应用于地球农业的国家。目前,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科学家,面临着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在太空中种植农作物。人类迟早会征服整个太阳系,而“月球基地”和“火星城”需要食物,“太空水稻”是最适合的。(作者德米特里·卡普斯京,柳玉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