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渐冻症、抑郁症、帕金森……这些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应用不仅开启了患者的新生,也开启了人们对这一前沿技术的无限遐想。过去认为的"顽疾"是否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昨天,由BCI协会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特别支持的国际脑机接口大会在上海召开,近400位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医生和产业界人士聚首,探讨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应用、产业前景以及技术的边界。
"治愈瘫痪",真的要实现了吗
脑机接口无疑为许多患者带来新希望。在大会主题报告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首次披露的上海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患者恢复情况就令人眼前一亮。该手术由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团队主刀,为已瘫痪4年的38岁患者植入脑机接口系统。手术结束三周后,经训练,患者已可以在脑机接口技术的帮助下抓握矿泉水瓶,实现"意念喝水"。这真实的一幕,更让人忍不住遐想:不久的将来,患者是否会有"完全康复"的一天。
问题还在空中飞:真的有希望"治愈瘫痪"?洛桑大学医院的乔瑟琳·布洛赫和格雷古瓦·库尔蒂讷紧接着带来的演讲主题,似乎已在给出进一步的回答。
他们是怎么做的?从医学角度讲,脊髓损伤会扰乱神经系统内的通讯,导致大脑无法向负责运动控制的脊髓区域传递指令,很多人因此丧失了行走的能力。针对这个难题,他们从啮齿动物模型中发现了脊髓硬膜外电刺激调节特定神经元群活动的机制,并由此设计出一套可用于人类的治疗模式,研发了一套脑机接口装置。他们将收集到的大脑皮层信号通过电波脉冲,将模拟信号传递给脊髓区域,在大脑和脊髓之间搭建起一架"数字桥梁",以恢复脊髓损伤或帕金森病患者的行走和上肢功能。
取得这个进展并不容易。他们基于实验建立了脊髓模型,通过大量实验"解码"人体运动时发出的信号,重建人类行走的步态,再利用脑机接口控制神经,刺激患者下地行走。
布洛赫感慨地说,难以忘怀患者在这一脑机接口装置的帮助下第一次说出"我感受到了走路的冲动"。并且,努力没有止步于此。"生命不只在于行走,从瘫痪状态站起来的人应该可以去做很多事,包括游泳、拳击等。"随着脑机接口装置的开机,后续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探索已然开启。
新型脑机接口技术,开启多元治疗场景
不仅仅是运动康复,更多新型脑机接口的技术应用,已在探索帮助"转述"思想、情绪改善,让渐冻症患者的"思想"成声,也为抑郁症患者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在此次大会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新生代研究者披露研究新进展。比如,浙江大学杨雨潇博士谈及治疗抑郁症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提出通过神经调节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新方法。
毛颖则谈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将脑深部电刺激(DBS)用于难治型强迫症等精神系统疾病的病情改善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脑虎科技联合创始人陶虎谈到,脑虎科技正应用脑机接口技术,在渐冻症、高位截瘫、失明等疾病领域开展前沿探索。
在全球专家的交流间,可以发现,脑机接口研究正进入新阶段,中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与潜力也愈加深厚。正如与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所言,"通过神经网络的重塑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这不仅是揭示大脑功能的关键,也是开发新型治疗手段的重要途径"。
警惕"炫技",科技核心是"以人为本"
论坛上,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引发同行关注:就技术路径而言,侵入式还是非侵入式,哪个路径更优?多名行业人士谈到一个观点:这是一个"开放"的答案。
"脑机接口还是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当前还不能说哪条技术路线是最终的方向。通俗地说,脑机接口是大脑与外界世界通讯的一个接口,在此过程中,电极插入大脑,可以在头皮上,也可以在硬膜下。从目前看来,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陶虎谈到,从物理本质这个角度看,电极越接近大脑,实现的精度一定更高,但由此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创伤。因此,如何在现有病症下,选择最合适的应用场景是至关重要的,这期间要警惕"炫技"。
他进而谈到,脑机接口最终落地是应用场景的妥善选择,尤其在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场景中还需要外科特别是需要脑部手术时,一定要考虑病人的获益要足以弥补这一技术本身对患者带来的创伤与风险。陶虎独辟蹊径,将中国传统材料——蚕丝应用于脑电极的植入,开发了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系统,也是出于对患者尽量"微创"的目标追求。
谈及脑机接口近期的临床应用,多名专家谈到一个方向:重疾、顽疾应是最快落地应用的疾病领域,比如瘫痪、渐冻症等,在现阶段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办法。
成本,也是科研人员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当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脑机接口作为集成电路、大数据、芯片等新技术的一个"集成窗口",尚未涉及非常昂贵的原材料。不过,前期研发投入必然会显示在最终的定价上。对此,布洛赫和库尔蒂讷的观点简单而坚定:"这项技术归根到底得要用在患者身上,所以一定要安全,且不能太贵。
作者:唐闻佳 张菲垭
文:唐闻佳 张菲垭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张菲垭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