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奖风向标”
2024年的“诺奖时间”即将于北京时间10月7日开启。因发现cGAS(环状鸟苷酸-腺苷酸合酶),今年9月刚获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陈志坚,成为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热门人选。
拉斯克奖被誉为“诺奖风向标”。我国科学家屠呦呦2011年因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4年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mRNA疫苗作出突破性贡献的卡塔林·卡里科和德鲁·维斯曼2021年获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2年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cGAS的发现,究竟有何科学意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曾在陈志坚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侯法建。
【一个困扰科学界长达百年的问题】
一说起DNA(脱氧核糖核酸),人们可能首先想到这是一种遗传物质。其实,它还能有效地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早在上世纪初,外科医生就使用DNA来增强患者对微生物的防御,以减少手术感染的危险。但多年来,没有人知道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cGAS-STING信号通路是DNA感应的重要过程,它在调控病原体感染、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关键作用。这条信号通路下游的几个分子早于cGAS被发现,而STING蛋白本身不能识别DNA,因此一些科学家猜测,这条信号通路在STING的上游应该还有一个“传感器”。
“从2007年到2012年,我在陈老师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可以说见证了他发现cGAS的大部分过程。”侯法建说,该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建立了一个体外重组体系,使得在细胞内发生的信号转导过程在试管中再现了。
2013年陈志坚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cGAS并将其命名,解开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之谜,这也是一个困扰科学界长达百年的问题。就连陈志坚也曾感叹:“这个‘传感器’竟然是一种酶,真是令人惊讶。”
很快,多个研究小组证实了这一发现。
信号是一把“双刃剑”。当病毒入侵,cGAS被正常激活,可以起到防御作用;但如果没有外来入侵,cGAS被意外激活,就会对人体有害,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
对于这一研究,面向生命科学专业人士的美国《科学家》评价:这是填补先天免疫信号知识空白的关键部分,充分发掘这种分子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为应对感染、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据悉,尽管目前以cGAS为靶点的药物尚未面世,但国内外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
2018年,因为cGAS的研究,陈志坚获得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的科学突破奖。该奖的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为全世界科学奖项之最。
【在实验室待的时间甚至比学生都长】
获颁“科学突破奖”时,陈志坚在获奖感言中说——我想对所有年轻人说:嘿,如果我能做到,你们也可以做到。
陈志坚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家中排行老大。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两个弟弟。从上小学起,他每天帮母亲挑水,直至去福建师范大学念书的前一天。
1991年陈志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在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进入工业界,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VELCADE等重要药物的发现作出了贡献。1997年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2005年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老师对于科研非常地专注,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他在实验室待的时间甚至比学生都长。”这给侯法建留下了深刻印象,陈志坚一直深耕免疫、信号转导等领域,他从不盲目追热点,只做他认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更不在意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每次开组会时,他都非常认真地和大家讨论新得到的实验数据。
前排右一为陈志坚,前排左一为侯法建。受访者提供
“陈老师和学生说话从来都是语调平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降低科学的要求。相反,他对待科学问题非常严谨,他写的文章逻辑性也非常强。”侯法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