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
来源 | 《中国教师报》1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崔斌斌 | 朱秀庆
原标题 | 《让学校“动”起来——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改革之路》
升入中学后,张舒涵和她的一些小学同学多少有些“不适应”——“怎么打个乒乓球还要抢球桌?”
而他们的小学母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简称“电子科大附小”),7000多名学生拥有829张乒乓球桌,而且学生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和60分钟大课间,每天课后服务还增加一节体育锻炼活动课,每个学生每天在校锻炼3小时(含课间活动),这些做法已坚持多年。
即使毕业几年了,小学的许多点滴依旧让很多毕业生难以忘怀。
01
829张乒乓球桌?
2007年,担任电子科大附小校长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就让康永邦印象深刻。
那是9月1日上午,典礼举行还不到半小时,就有23个学生陆续脸色苍白、体力不支,被扶到旁边休息。
这让刚上任的康永邦很吃惊,也很痛心。他再次笃定,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
在此前24年的教育工作生涯尤其是教研员生涯中,康永邦走访过许多学校,他发现:“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太差了,情感素质堪忧,创新思维能力也较弱,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健康出了问题。”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很多。因此,康永邦和他的团队将儿童健康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因为认同学校健康第一的理念,爱心人士不断向学校捐资捐物,乒乓球桌从原来的9张逐渐增加到现在的829张。康永邦表示:“我们摆放这么多乒乓球桌,当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数量,而是想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
《人民日报》记者几年前到学校采访时惊叹:“你们都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学校空间有限,但体育用地需求又很大,怎么办?
无人机从电子科大附小上空俯拍,校园里乒乓球桌密布。除了把教学楼顶空置区域与校园边角区域改造为乒乓球运动区,学校不少墙壁上也“长”出了篮球筐,现在有136个篮球架(筐)。学校还大力推广乒乓球、跳绳、投篮、循环跑等占地面积小、容纳学生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改变传统校园绿化方式,推动校园去草坪化,栽种农作物并以果树等高大树木作为运动“遮阳棚”,在保障学生活动空间的同时,确保校园绿化充足。
硬件数量的增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25分钟的大课间时间太短了,学生除去上下楼和去洗手间,剩不了太多锻炼时间。”2008年,康永邦决定将大课间从25分钟延长至39分钟,之后两年分别延长至44分钟、50分钟,2012年又进一步延长至60分钟,一直持续到现在。“一定要循序渐进,比如设置为39分钟,给大家的感觉是30多分钟而不是40多分钟,不至于因为跨度太大而让大家产生抵触。”康永邦说。
随后,体育课也有了新变化。2014年开始,学校每个班级每天上1节体育课。
2019年,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意见》,要求校内开展的课后服务与学校课程方案设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等有机结合。
于是,电子科大附小又将课后服务的其中一节课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课。这样,学生每天在校的锻炼时间达到了3小时。
随着体育课的增加,学校的体育教师也由最初的7人增至现在的54人,约占学校教师总量的15%,其中许多还担任了班主任。体育课涵盖乒乓球、足球、篮球、网球、国际象棋、艺术体操等十几门课程,学生在基本要求之外至少掌握一种专项体育技能。
学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校7000多名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100%,优良率为92.2%,优秀率为69.6%。2024年,学校1000多名毕业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56.26厘米,比2007年的152厘米足足高了4.26厘米。
当然,体育的目的并不只是锻炼身体,还有育人。“单打竞争,双打合作,捡球助人为乐”,类似这样打乒乓球的理念也是电子科大附小想传递给学生的。
像张舒涵这样的毕业生也因为小学打下的基础获益。升入高中后,即使学业繁忙,张舒涵仍会挤出时间保持每天跑步的良好习惯。而且,据张舒涵的妈妈、电子科大附小教师罗维静观察,因为小学的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附小毕业生更加乐观,综合素质也更强。
02
以教学还是以体育为中心?
改革伴随着理念和实践的更新,往往会冲击教师、家长的旧有观念,甚至会遭到“抵制”。
2009年下半年的一次全体教师大会尾声,康永邦按惯例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以往基本上是没有意见然后散会,没想到,从教30多年的一位教师举手后站起来说:“康校长,我们学校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体育为中心?”
稍微有点尴尬的康永邦其实已经想好了答案,但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直接答复,而是面向这位工作非常负责的教师及全体教师说:“这个问题其实很好,我想大家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下次我们在会上进行讨论。”
开放式的“结尾”给自己和那位教师都留了面子。
之后,全校进行了大讨论,并形成了基本共识——教育质量包括学生的分数,更包括学生的健康。
大量的体育改革让一些家长误以为数学教师出身的康永邦是体育教师。
也有家长对电子科大附小的改革很不理解。康永邦其实能理解家长的顾虑。家长自己就是从重重考试中走过来的,他们大多认为“时间的累积=考试知识的增长=高分的成绩=一流的大学=体面的职业”,“上大学”几乎成了家长衡量基础教育唯一的价值标杆,因而学校的每一项变革都可能牵动家长的神经。
“他们误以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但有时小学打好基础(身体+知识)的孩子后劲才更足。”康永邦说。
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学校的改革持赞成态度。
曾是教育新闻记者、如今在电子科大附小工作的教师李朝霞回忆:“2011年新生登记时,许多家长在学校门口通宵排队,队伍从校门口一路‘蜿蜒’到二环路,长达几百米。我们当时就写过一篇报道,探讨学校的人气为何这样旺。”
五年级(19)班学生李思泽的爸爸李海庆是电子科大教授,在他看来,其他元素就像一个个“0”,而身心健康和责任感就像这些“0”最前面的“1”,没有它们,孩子有再好的成绩也无法累积出人生的高度。
两种不同的声音让康永邦团队陷入深思。
学校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即实施学业质量底线考核,合格率不低于98%,平均分不低于年级5分,优生率不低于10个百分点。“既要重视体育,同时也要确保学生的成绩。”康永邦表示。
这一承诺让不少家长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为了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专业素养,学校开设了“家长发展学校”,面向新生家长举办公益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学校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专业指导与培训。
“成长就像马拉松,不是一开始跑得快就好,而是要不断储存能量、打好基础,这样后劲才足。在小学,孩子就应该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讲座中,康永邦这样语重心长地给家长建议,他还会给家长推荐《运动改造大脑》等书籍,让家长更加理解学校的做法。
03
不怕出安全事故吗?
近年来,学生课间被“禁足”在教室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电子科大附小并不存在。
记者看到,下课铃声一响,该校学生就蜂拥而出,有打乒乓球的,有玩排球的,有追逐玩耍的……
不怕出安全事故吗?学校为此还真想了不少招儿。
该校户外的空地都铺上了一层仿真草坪,学生即使摔倒也会获得缓冲。学生能触碰到的篮球架立柱等尖锐处均“穿上”了一层“厚衣服”。每一个乒乓球桌角都装上了防撞保护套。楼顶的白墙也加上了一段栏杆,防止学生掉落。此外,学校所有的体育设施都有专门的体育管理人员“值守”。体育课和课后服务锻炼时间,每个班级的运动场地都被划片,便于教师关注学生安全。学生则人人都是小干部,每个课间学生安全管理员就会和值日教师出现在重点区域“巡查”。
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同时营造良好的体育健康和安全氛围。乒乓球从楼顶掉下去该怎么办?旁边就有一句警示语——球掉楼下,不看不捡,生命远比乒乓球更重要。为此,学校还会给学生免费提供乒乓球。
作为家长,李海庆表示,他并不是很担心孩子的安全,因为教师会给孩子上生命与安全课、心理健康课等安全教育课程,并会通过演练加强孩子的安全认知等。“这些教育让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认知得到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开学和期末都会举行家长培训,安全也是学校和班级强调的重点工作之一。”
作为班主任,罗维静接触的家长尤其是“90后”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养,他们不想让孩子禁锢在教室,而是更加支持学校安排的相关体育活动,积极鼓励孩子拥有更多的运动时间,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电子科大附小校园里有一个五指广场,承载着学校的“五指理论”。
“每个人每只手有5根指头,它们位置不同、形态不同、作用不同,这又何尝不是不同学生的样态呢?教育就是尊重差异,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发展位置,变成‘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的人,在合作实践中朝着目标不断迈进。”康永邦说,“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这正是电子科大附小的核心教育理念。
电子科大附小府青校区的学森学术厅外墙上,4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映入眼帘,“管住自己、立志成才、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该校学生每日升旗仪式后齐声高呼的自律誓言。这样的场景每日都会在该校5个校区准时上演,7000余名学生一同诵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信念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为他们的未来勾勒出无限可能。
做“低竞争”的教育
本报记者 崔斌斌
学习能不能讲竞争?今年5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教育论坛中,众多嘉宾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
“我们学校7000多名学生拥有829张乒乓球桌、136个篮球架(筐),每天在校锻炼近3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习只跟自己比,不需要跟别人比……”当天,电子科大附小党委书记康永邦关于“低竞争”的观点让现场听众沸腾了。
“怎么做到的啊?”一位女士在鼓掌的同时发出疑问。
在一些学校课间甚至都不让学生随意走出教室的当下,电子科大附小的经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而在现实中,我们能发现,有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更好的排名,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其从早到晚争分夺秒看书学习,尤其是高中“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等导向促使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副科”被挤到了角落,学生根本没有多少体育锻炼和休闲时间。
让人忧虑的是,这种倾向在向小学不断蔓延。
有教师向记者透露,一些小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课后服务时间基本也变成了学科学习或辅导。
试想,在这样持续“高竞争”的状态下,一个成人都会觉得难以承受,何况本该活蹦乱跳的小学生?
教育本不该是这样的。
正如近日在网络上被热议的“守住教育的底线”联合倡议中的第一条底线:健康第一,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身心为代价追求教学质量。
原因是什么?该怎样破局?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