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现代教育报社联合北京市顺义区教委举办2024“现教沙龙”,活动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举办。围绕“人工智能助力教学质量提升”主题,顺义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和7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经验交流与分享。
顺义区教委副主任蒋吉姝在发言中指出,技术只是手段,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她强调,顺义区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AI助推课堂改革、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她希望通过“现教沙龙”这一平台,凝聚智慧、深化合作,共同谱写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崭新篇章。顺义区教委副主任蒋吉姝,顺义区教育宣传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士文,顺义区教委中教科、小教科相关负责人,现代教育报社副总编辑冉阳,现代教育报社总编辑助理、首席记者常悦等出席了沙龙活动。
蒋吉姝(顺义区教委副主任)
数智化转型
赋能顺义教育创新发展
鲁郑(北京市顺义区智慧教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顺义区教委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实施意见》,将数字化视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区教委着力改善智能时代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区域层面运用大数据研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在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的协同下,顺义区深化顶层设计,加速推进“智慧教育云”项目,构建独具特色的智慧教育“1348”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今年,区教委已多次组织“数字赋能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等专题会议及活动,促进数字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广泛应用。顺义区获评教育部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牛栏山一中、顺义一中、杨镇二中(现十一学校顺义学校)、首都师大顺义附小、新英才5所学校获评试点校;首都师大顺义附小、仁和中学、牛栏山一中、西辛小学、后沙峪中小、中关村一小顺义学校获评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在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顺义区教育单位全面接入三大网络——业务专网、视频专网及金财专网,实现3570台设备的统一管理,提供11Gbps的互联网出口带宽,有力支持各类教育应用的开展。所有中小学及新建幼儿园实现无线网络覆盖,部署了10083个无线接入点,实现上网统一认证。此外,全区3772间教室实现远程听评课常态化,提升了教学诊断的时效性与可信度,26392路安防监控视频实现全覆盖,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围绕“智慧教育1348”架构体系,顺义正加快推进“顺义智慧教育云”项目建设。整体规划建立1个平台、3个中心、4大能力、8类场景。全区构建统一的教育数字基座,支撑区校各级各类应用上云;统筹、整合各类业务应用需求,提炼共性,打造校园安全、教育治理、智慧教学、智慧校园、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家共育、教育创新等特色化、创新性应用场景;推动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达成“智慧教育云”的触达能力、计算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构建顺义区教育“智慧超脑”,搭建围绕教与学评价的区域“微模型”。
“应用为王”
营造数字教育新生态
刘强(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长)
学校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今年10月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在集团校的分工中,我校负责牵头集团内小学学段一体化教学和集团数字化赋能两项工作。学校秉承“需求引领、应用为王”的原则,坚持“人人会用、人人乐用、人人用中成长”的思路,加强整合、不断优化,构建后沙峪中小数字教育的新生态。
学校坚持融合应用,努力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一是尝试构建养正课程平台,实现学期初自主排课,课后服务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一生一课表,满足2600名学生兴趣培养,促进个性化教学;二是服务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构建了“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开展线上教学、双师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三是运用星火讲评系统,提升教师作文批阅实效;四是借助实验二小集团、四中分校教育集团辐射力量开展协同教研,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循证教研,挖掘教育教学规律,支持群智协同共进、个体自主发展研修模式创新,丰富课程供给方式。
学校还构建了“五自”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势,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描绘学生成长轨迹,进行精准画像,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认知,便于实施精准教学。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学生基本信息、成绩、出勤、健康档案、食谱、学生活动等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及时更新,适时向家长开放权限,在技术赋能家校携手共育中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葵园E家平台
构建“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
孙海霞(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校长)
在北京市“双百”示范基地与“智慧校园”建设的推进中,学校坚信AI赋能教育应解放学生、转变思维。同时,学校也强调技术与教育理念的结合,旨在服务教与学,立德树人及传承文化的教育本质不会因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变化。
学校借助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葵园E家平台和数据分析更好地研究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助力学校形成“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目前葵园E家已经建设了教学教研、专业发展和成就激励三大类平台,协同备课、校本教研、学术积分等九套工具,实现了校本知识的智能化采集和复用。目前,集团校教师均可应用葵园E家协同备课平台,跨校区、跨学科地在线备课,在线研讨,提交备课成果,分享教案、课件、学案等备课资源。
基于葵园E家,学校将数字平台合理运用在教学各环节。学校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进行个性化教学、AI学习专栏、普及AI知识等;将豆包大模型应用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智能批改,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搭建了智慧校园和智慧农场,将AI有机融入学习生活。
课堂智能反馈系统通过采集课堂教学场景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音视频图像内容,利用AI算法对教师教学活动轨迹、教学互动内容、教师提问句式等进行分解、统计、汇总,自动生成个性化课堂反馈报告。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为学生开辟智慧空间、AIGC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优质平台,打造可持续的智慧教育生态,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成长方案,营造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
智润课堂
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裴艳玲(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在“微光皓梦·幸福与共”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重构学校空间,创造先进的育人环境,重点聚焦智慧场景建设,建设了校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人工智能实验室、游戏化学生评价系统以及校本研修平台,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AI赋能智慧课堂环境建设。通过软硬件相结合、教室大屏与师生智能终端相结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教学闭环,助力开展游戏化、项目化等创新教学活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应用自主搜索与探索学科知识,拓宽自主预习的渠道;课中,答题系统实时统计互动,答题结果即时反馈;课后,教师一键推送分层巩固练习,并将课堂教学视频转化为有知识点标记的“时间胶囊微课”,帮助学生深化对薄弱知识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应用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开发了“幸福田园评价系统”。这一系统融入学业成绩、课堂表现、行为习惯、特色活动参与及自我展示五维评价,构建了“积星换章”机制,为学生发展提供数据画像,及时为教师的教学优化提供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此外,学校通过“教研管理平台”,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该平台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库,以工作坊的形式发布各学科个性化研修任务和讨论,聚合线上与线下教师资源,增强集团内各校的教研联动。同时,依托“AI录播系统”,教室内的人工智能摄像头进行数据采集,及时生成教学行为与课堂语言分析报告,促进教师自我诊断与反思。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数字赋能精准管理
服务唤醒生命内力
任志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智慧校园的“151”工程,即建立1个智慧统一门户、构建五大教育数据应用体系、1个智慧大数据中心。学校先后荣获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北京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试点单位、北京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项目带动,让课堂评价更精准。为引导教师知道自己课堂教学的特征和问题,找准关键点进行不断改进,学校引进“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诊断与改进服务项目”。通过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视频课例分析报告,学校提炼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基于大数据课堂诊断与改进项目”的二期工程中,学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100名参赛的成熟教师课堂进行诊断与分析,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评、以赛促成长的目标。
成长画像,促使教师工作分工的人岗相宜。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结合学校教师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5+13教师年度画像”的探索,从个人目标、发展规划等14个具体指标进行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等级,让教师画像更加丰富、立体。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能清晰直观分析学校队伍结构,明确基础要求。涵盖教师基础信息、业绩荣誉、辐射引领、职称情况、名优教师库等,建立“教师群体画像基础数据”,便于学校实时了解和提取队伍信息。通过对获奖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评估和认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为青年教师成长指路,从而更利于学校科学、高效、持续性分析并优化队伍结构。
“一核两体三步闭环”
探究智慧课堂评价模式
马天翔(北京市顺义区仁和中学校长)
多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在区教委和区智慧教育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提出了“一核两体三步闭环”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一核”即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核心,“两体”即把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评价主体,“三步闭环”指经历课堂教学数据伴随式收集和分析、多元个性化评价、教学行为改进三步闭环。
学校创建了“智慧课堂”评价系统,以伴随式数据采集,实现师生的精准画像。在教学评价方面,基于个体的纵向追踪看发展,基于整体的横向比对找差距。“智慧课堂”评价系统能够从学校、年级、班级、学科等多维度、多角度、多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横向对比。学生课堂参与度分析,可以让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开展个性化教育;学科课堂分析,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行为改进方面,学校设置了“我的课堂、课堂观摩、评课任务”三个版块。“我的课堂”支持授课教师回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引领教师持续“向内看”,实现教师的自我反思、优化、提升;“课堂观摩”打破时空界限,支持教师自由选择听课,引领教师持续“向外看”;“评课任务”系统自动推送2节同学科的课堂实录,教师按照评课量表进行客观评价。未来,学校将在大数据与课堂教学评价的融合点和创生点上下功夫,依托人工智能实现教一学一评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实现符合个性的智慧成长,构建高质量的智慧课堂。
课堂呵护系统
赋能教育教学实践
张华礼(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校长)
学校多年来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2022年,各班教室建设了CCS课堂呵护系统,利用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大数据提取等相关技术,实现面向师生和家长的智能评课功能、智能诊断功能、智能反馈功能,通过多维应用赋能教育教学实践,呵护学生成长。
智能评课系统可以结合AI大模型技术,基于自定义教学评价量表,对授课内容进行智能评课,生成全面的分析报告。最后,基于授课内容和学生表现深度评价,对授课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自动生成课堂总结。
智能诊断系统一是能够诊断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分析和呈现课堂凝聚度、学生参与度、困倦表现、课堂问答等数据图表。二是利用AI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心理特征个性档案,同时可以列出近期课堂状态波动较大的学生列表,为班主任提供线索和全面的数据、影像支持,让心理问题初发期的早期干预成为可能。
智能反馈系统可以定期生成学生在校课堂学习表现报告,对学生各科课堂中的问题回答参与情况、听课同频情况、上课精神面貌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方便学生及时了解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替代师生思维,技术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注重提升教学之“质”。接下来,学校还将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打造教师画像智能平台,助力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成长;开发学校智能学伴机器人,满足学生、家长、外来人员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相关问题的回答;开发智能自习室,满足学生自习期间各种学科问题的解答需求;创设智能创客空间,实现学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发明创造和制作等个性化需求。
将人工智能作为方法论
探索数智时代教育边界
刘炜(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校长)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以及信息科技赋能下传统课程的创新。学校从“信息时代的全人教育”高度着眼,以“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提高效率”为目标,以信息技术赋能传统课堂,形成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视角”赋能传统学科教学,探索数智时代的教育边界。
2019年以来,学校大力投资数字建设,先后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数字与科学实验室”及“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课堂”。此外,学校还联合国内多所学校发起成立了中国民办教学协会“人工智能与教育专委会”,组织民办学校人工智能与教育论坛暨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等,成为国内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素养与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创新方面,学校逐步发展出以AI+STEAM为特色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将AI作为方法,赋能传统学科教学。通过组建跨学科教研组,教师们积极探索,形成了AI赋能传统学科教育的“N+1课堂”。N即学生,“1”则是新加入课堂的AI同学。高中数学教师王洪将AR技术引入数学课堂,让晦涩难懂的坐标“跃然眼前”,让难窥究竟的机械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小学教师牛洪国带领小学教研组开发了130项基于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课程方案……这样有趣的变化越来越多,让传统课堂焕发了“新魔力”。
数字化时代,教育边界逐渐模糊,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通过学校“创客空间”“科学市集”“英才少年科学院”“科创KOL路演大会”等,学生在接触前沿技术的同时,得以将所学知识和创意转化为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平台,为他们的创新潜能提供可研讨、可展示、可传播的宝贵机会。
(文中人物按发言顺序排列)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智雨荷
摄影:付磊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