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逐渐成为AI创新落地的重要场景。然而,我国中小学在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过程中,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师资力量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等现实问题。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具备 AI 相关教学资源的学校比例不足 30%,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这一比例更低至 10%。
在此背景下,2024 年 11 月 18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 号),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普及的目标和具体路径,力争到 2030 年实现全面覆盖。
政策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也为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创新明确了路径。那么,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传统课堂?中小学又该如何抓住这场教育变革的机遇?校企合作,将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通知从顶层设计到各环节,全面统筹,强调高校、企业与中小学协同发力,并支持教育薄弱地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
为有效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部提出了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推进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六项任务,并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实提供保障。
首先,通知提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通过研究制订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普及读本,结合学科和学生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科学类等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在小学低年级段注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高年级及初中阶段则侧重理解和应用,高中阶段聚焦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通过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其次,在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方面,通知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并结合技术特点,通过任务式、项目式和问题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知还提出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通过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栏目,汇聚并共享优质资源。鼓励高校和企业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场馆,为中小学生提供适配的学习资源,并通过分批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持续完善教学内容,形成资源共享的良性生态。
为了保障教学实践,通知明确了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将建设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方向,优化现有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空间。同时也强调校际资源共享和校外机构的协同合作,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在师资供给上,通知指出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同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并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相关专业,为未来培养更多专业师资力量。
最后,通知强调通过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鼓励学校设立人工智能科技节、举办校园人工智能作品展、开展人工智能辩论等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实践,提升其应用与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拓展和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并在「中学生英才计划」中加强人工智能领域青少年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为更好支持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实施,已有企业在实际教学场景中积极探索,并开发了丰富的人工智能工具和解决方案。例如,科大讯飞推出了 K12 智慧课堂及智慧课后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个性化辅导;视源股份开发了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其旗下的希沃教学大模型实现了 AI 人机协同备课、课堂反馈、作业设计与辅导等多功能支持;鸿合股份联合华为发布教育行业 AI 算力引擎,覆盖「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教研」全环节,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智能化分析与管理工具;世纪天鸿则基于大模型开发了「小鸿助教」,在教案生成、作文批改、教学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升教师效率。
这些科技企业的实践,与通知中提出的「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和「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的任务高度契合,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教育生态的创新注入了新活力。
为全面保障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教育部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城乡统筹和评价引领四大措施,为教育工作的高效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首先,通知强调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将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小组,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评估工作。学校层面需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师协作机制,促进信息科技、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合作,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水平。
其次,通知提出要加强经费保障。地方政府需加大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力度,用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和硬件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机制。学校则需合理安排预算,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基本经费的落实。
与此同时,通知特别强调做好城乡统筹,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推动人工智能教师流动」,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课程互联互通,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各级教研和电教部门需协同指导农村学校挖掘现有资源,「创造条件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类课程」,或通过在线教育接入优质资源。同时,城乡学校间应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通知指出要加强评价引领,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学校需关注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重点评价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教育部还将定期组织全国性展示交流活动,「总结推广可复制易操作的先进典型经验」,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经验的普及。
科学、精准的评价机制不仅是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全面落实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同样,已有企业在该领域展开了针对性实践。例如,竞业达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课堂质量诊断报告,为初高中课堂提供数据化的教学效果评估,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优化教学;佳发教育则将人工智能测评技术应用于中考体测和英语口语测试,为教学和考试提供更精准的反馈和支持。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相比,人工智能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实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认知进展到情感态度的变化,提供全方位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项强大的工具,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激发学生潜力、助力教育公平,并引领教育走向更加开放、个性化和智慧化的未来。
国金证券认为,从技术可及性与商业可及性的角度而言,教育是 AI 应用较好落地的场景之一。
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深刻变革,不仅在于技术如何重塑课堂,更在于如何通过教育塑造与技术同行的人才。从城市到乡村,从课堂到实验室,人工智能正在打破资源的不均与地域的局限,助力教育公平迈向新的高度。
随着教育部的顶层设计逐步落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在 2030 年的蓝图中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同时,这也对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智能化的浪潮中始终坚守育人的本质,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商业化倾向侵蚀教育的公益属性。唯有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在创新与规范中找到平衡,人工智能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引擎,助力学生以开放的视野与坚实的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12月11日-12月12日,2024多鲸EE年会,深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