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反映,自家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听不进去各种建议。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你家孩子不愿意补课,不愿意复习,甚至作业都很马虎,但成绩依旧杠杠的,那听我说,你就别哔哔了。人家证明了自己的一套就是行,凭什么要听你的,凭什么要按“别人家孩子”的做法来?
你会说,他(她)如果更努力,成绩会更好,成就会更高呀。也许你说得对,但你老是啰啰嗦嗦地重复大道理,有用吗?没有。
我的建议是,一方面,你们约法三章,给成绩划个底线,低于这条线的就要安排额外的学习任务,或者剥夺某些“自由”,例如电子产品。只要在底线上,那你大可以少管。
另一方面,你要明白,孩子的“懒”、“不主动”,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动力,没有目标。试试换位思考,不少打工人,是不是也一样工作不主动,能摸鱼必然摸,不能摸鱼也要创造条件摸?
打工就是为了那份工资,摸鱼和带薪拉屎的时间才是赚的,其他那叫做用劳力换取报酬,差不多得了,还想老子拼命?这一点,经常带薪拉屎的朋友应该都认同。
但是,如果你有目标,那就不一样了。所以你看到创业者多半要拼得多,而多劳多得性质的工作,想多赚钱的人甚至可以废寝忘食。目标的来源,可以是金钱,可以是成就感,可以是脑海中对未来的任意美好的勾勒。
对很多学生来说,读书上学就是工作,分内事,做不做都差不多,做得不太差就得了。什么读书才有将来,什么学历和收入挂钩之类的,他们还没到有感的年龄。即便有朦胧的认识,也是太遥远了,何必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牺牲现在的舒适?
家长可以尝试协助他们构建起对这个社会的认识,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一起描绘关于未来的,美好的蓝图,然后告诉他(她)实现这幅蓝图的路径。当他(她)真的发自内心地被这份美好打动了,很可能就会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无疑,这不容易,而且是长期工程,但这是让娃变得更优秀的根源性问题。
上面说的,好歹还是成绩过得去的学生,别管你作为家长看得顺不顺眼,但至少人家那一套真的管用,要么不学,要么是真能学出效率和效果。并且,据我观察,他们当中很多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是懂得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
但第二种情况就不是了,嘴上一套一套的,说是要自己学你别管,总是自我感觉九十五,分数出来五十九的那种。
然后每次还特多理由,不舒服考差了不算数,填错答题卡考差了纯意外,看错题考而已没下次,算错数罢了其实我是会的,分数不高因为试卷难,这题老师没讲过,你看班上那谁这次比我更低……反正全身整一条软皮蛇,最硬的部位就是嘴。
这两类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更愿意听取意见(只不过可能听的不是家长),调整自己,后者是真意识不到学习效果不佳那一定是有些东西需要改变。
这种你问我怎么办,我真没什么好办法。
来硬的吧,都中学生了,要硬你家长就该小时候硬,现在来硬的要么你喷不赢也打不过,要么他还能威胁你。
苦口婆心天天说吧,但凡你家那位听得进去就不是现在这样子啦。
所以,没办法的,退一步,两手准备吧。放弃肯定是不会放弃的,该严厉严厉,该鼓励鼓励,尽量让下限别太低,说不定后面会开窍。
另一方面,第二手准备是成绩太差,那就不走普通高考的路。有钞能力的出境(包括港澳)整个学历,有人脉的给铺一下路,都没有的话接受职业教育的路子。
这部分学生,我认为成绩差不要紧,但一定要三观正,并且要有成绩以外的其他优秀的能力,抓住培养,发扬光大,未来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以上两类学生,无非就是用成绩来区分,前者因为有成绩保障,未来的可能性当然要大一些。但是,现在成绩好,不代表随着年级的增长,只是难度的提升,维持这一套就还能一直好下去。
所以,且不论暂时的成绩好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没有想法,没有目标,就很难长久地做好一件事。
这篇文章是周五写的,但没完成就还没有发出来。恰好,周日的一场面向初三家长和学生的茶话会Pro Max版,分享的两位大咖嘉宾老师,也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一点,即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爱好,确立和调整目标,是使其形成自驱力的关键所在,这既要靠家长,靠学校,也要靠学生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