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专业地理备考咨询
每日更新坚持11年
地理知识最全汇总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本质相同、但空间有差异。城市化是通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来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化则是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集中,在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吸纳农业人口的过程。它们都强调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心从农村转出,前者强调转向城市,后者强调转向城镇,地理空间上的侧重点不同。
在西方国家,由于其工业化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基础以及国土资源的稀缺,它们强调人口向大城市转移、非农产业向大城市集聚,一般秉承了城市化路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强调大城市的发展;后发的美德则强调中等城市的发展;再后来的日韩等国则强调大城市群的发展。
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城市化发展伊始,百业待兴,大城市发展较难但小城镇发展更为可行,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是集聚非农产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因此,采用“城镇化”的表述,更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变迁
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其内涵不断变化。
改革初期,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是调集一切资源发展农村的非农产业,建设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缺乏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生产效率较低。另外最初的小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导致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及对土地的掠夺式占用。这些缺陷注定早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过渡性质,对它的调整就成为必然。这种调整至少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小城镇优先发展的战略,重新认识到大中型城市的作用,开始强调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必要性。2002年十六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 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城镇外延扩张的做法,开始注重城市与城镇功能的完善。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3)改变过去为城镇化而搞城镇化的教条思想,减少城镇化的盲目性,注重从经济社会效益全方位评价的角度,发挥城镇化效益对城镇化规划的引领作用。
(4)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从过去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转向将市场机制的自发力量与政府规划的自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
上述内涵转变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包括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乔老师认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避免了巨量人口涌入少数大城市,出现“大城市病”,又避免了巨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聚集在农村造成劳动力浪费和社会问题,引发“农村病”。我国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农村、乡镇、大中小城市中人口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从拉美地区过度城市化和南亚地区滞后城市化的错误教训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宝贵发展经验。
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
城市水文条件被破坏,
城市地表下渗能力低,
城市下水道不足,
城市的雨岛效应,
低洼地或是滞洪区(易发生地点),
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城市大量的地面硬化,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下渗;
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涵养水源能力小,无法贮存雨水;
热岛效应的出现,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
由于尾气排放过多,导致空气中粉尘,颗粒物较多,容易产生凝结核,产生降水。
涝灾(内涝)的防治
灾害的防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防”,另一个是“治”。
防就是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准备,一方面如果能让灾害不发生更好,另一方面就是即使灾害发生后能不能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所以对于城市内涝而言,防的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天气预报,气象部门也要提前发布灾害的预报,并通过各种渠道让人们了解并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提前对排水设施进行修整,尽最大可能的提高排水效率。
第三、对人员和财产进行转移,尤其那些地势低洼发生内涝概率较大的地区。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内涝影响的资产或者人员要更加需要转移,比如老人和孩子。
第四、通过购买防洪保险、建立防灾基金等手段,集全社会的力量去减少灾害的损失。
治就是通过一些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尽量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对于城市内涝而言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在城市道路建设的时候尽量多使用透水砖等材料,增大地表水的下渗量。
第二、合理规划排水设施。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到内涝发生的概率。
第三、修建防水堤坝等措施对流水进行拦截。
第四、建设雨水收集系统,这样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减轻内涝的威胁。
城市内涝产生的防御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调蓄能力:如建“海绵城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4.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6.加强监测和预报。
城市内涝需要注意什么
1.行走时要尽量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电力线、铁栏杆及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以防因为暴雨导致漏电之后触电;发现有电线落入水中,必须绕行并及时报告相矣部门。但水体电场是一个外向衰减的电场,越远离危险越小。如脚下感到发麻,应立刻止步退后。若看到有人触电倒入水中,不要无绝缘防护就进入水中救人,可以找带钩的长杆将人拉出带电区域。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2.遇到大暴雨时,最好找遮蔽处避雨,在城市高楼房内最安全,应及时撤离到楼内,且尽量往高楼层上避险。如附近无高楼,不要在涵洞、立交桥低洼区、地下通道等地势较低的地方。
3.在室外,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
4.如果不慎落水,不要惊慌,一定要沉着冷静,一定不要举手和乱挣扎,要屏住呼吸,放松肢体,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尽量保持向上仰卧的姿势,这样口和鼻可浮出水面进行呼吸。
近几年,中国不少城市出现了大雨即涝的问题。一些网友认为,中国应建设大型地下管网,以便让降雨时产生的城市积水快速排入河流之中。其实,由于现代城市中地面污染物积累严重,降雨时,城市地表产生的径流所含污染物浓度很高,将这些雨水直排入河极易引发水污染,所以,发达国家已开始改变了做法。美国解决雨水排放问题使用的减涝方法简单、省钱、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利用雨水资源,其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利进入绿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会形成地面积水。
在道路和绿地之间有水通道,下雨时,道路不会形成积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大雨时,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这有利减少内涝,使雨水能通过植被的根系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把停车场、建筑边上的绿地建成有利排水的低地实例
3、在道路旁、停车场边、楼房的近处,设计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雨水可汇集形成景观湖水,也可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层。
此雨水口下的管道极短,用于将雨水直接排入天然植被区中
4、在立交桥的挡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这能减少立交桥面积水,也能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处的低地,形成积水,阻碍交通。此外,在地面上设置的大型雨水排放井口应尽量保持开放状况(但需设格栅以防行人落入等问题),以随时排出暴雨积水。
在立交桥上开排水口实例,这能减免桥面或下桥段的积水
5、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来给室外环境铺地。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
以上种种简单、有效的就地排雨方法,在中国的古建筑和园林中都能找到思路极为相似的实例。说不定,美国的这些排涝设计正是从东方的古建筑中汲取了智慧。所以,面对当今中国城市出现的雨后内涝问题,我们最好冷静下来,找到致涝的原因,设法使用最节省和环保的方式,把雨灾转变成城市需要留住的水资源。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每日万余阅读总量
关注搜索地理词语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点赞分享在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