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在课堂上感到困惑,不知道老师讲的重点在哪里?在记笔记时手忙脚乱,却仍然抓不住知识的精髓?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学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行书院 (ID: tongxingplan)
文丨Mengdi 编丨Thea
大家好,我是Mengdi,我自己的大部分学生生涯是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度过,之后去欧洲上了研究生,现在自己的女儿在加拿大一所公立小学念书。
我自己当过学生,曾经做过老师,现在也做了家长——我体验过以不同身份参与到教育和学习中来。
当学生的时候,苦恼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考不好;
当老师的时候,苦恼为什么刚刚强调的事情学生为何一转脸就忘;
当家长的时候,苦恼为什么都已经一年过去了,女儿还在把字母b和d写反,12和21分不清。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学习。
家长们,你费尽心力的辅导和教育方式,可能是耗时又耗力的无用功。
这篇文章,将从课堂听讲和记笔记这个最基础的点,来剖析何为真正的「有效学习」。
今天我会介绍一本书——《Outsmart Your Brain》。
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niel Willingham,系统的解释了:
为什么学习这么难,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什如何避免徒劳的努力,如何听讲,应试,和克服学习障碍。这一系列家长和孩子切实的困惑。
为何学习这么难
当孩子在上幼儿园或者低年级阶段,家长和学校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期望并不高。
我们不会特别批评一个幼儿园孩子,说老师教认识颜色的时候你怎么没有认真听讲?为什么老师教你拼搭乐高的时候你没有记住步骤?
我们不会怪孩子,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年龄尚小,学习的主要组织者是老师或者家长,孩子其实能被动接受一些就行了。
学习方式的突然改变让孩子无所适从
随着年龄增长,等到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学习的方式,逐渐演变成老师只在每天非常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新知识。
大部分的学习任务——比如课前预习,课后的练习,反思与总结,转移到了学生自己身上。
这意味着,能胜任这么多项任务的孩子必须有以下几个能力:
1. 规划时间和计划学习内容,优先干什么/取舍的能力
2. 独立完成有相当难度的课业
3. 避免拖延与分心
4. 记住所学内容
5. 在考试中展示出你的学习成果
6. 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比如焦虑和重塑信心。
如果没有做好这些,那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被期待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要负责人。
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家长和学校并没有系统性地去培养过孩子这些技能。
于是,就会出现——
孩子可能根本没理解,可能无法专注效率不高,于是干脆用消极态度来抵触学习;
家长好说歹说,从细心教、耐心谈,到打骂威胁……也不一定有效果;
老师身上的教学任务和面对的庞大孩子数量,让他们没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每一个孩子。
所以孩子有的时候学习费劲,真的不怪他们,因为学习这件事本身不容易,是需要多种复杂能力配合在一起的;
是需要孩子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路上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困难。
大脑的惯性让孩子习惯做无用功
学习就像体育锻炼,如果你想增强自己做俯卧撑的数量,那么你练习的时候,就需要给自己加大难度,比如离地起身击掌;
如果你想提高跑步成绩,练习的时候需要给自己绑沙袋。
这种负重训练让人很痛苦,是自找苦吃。
而人的大脑惯性是寻求舒服,大脑会告诉你做那些感觉轻松的练习。
比如你可以练习用膝盖辅助做俯卧撑,这种看似努力的练习,感觉好像可以做的很多,但并不会实际提高的成绩,可以说,这是耗时耗力的无用功。
你是不是也在带着孩子做无用功?
下面就着重介绍几点真正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的“负重训练”。
课堂上,如何听讲和记笔记
有过做老师经验的人都知道,学生上课走神是什么样的状态——目光游移呆滞。
走神是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状态
但他真不是故意走神的,纵然老师会提高音量或者点名敲黑板这种方式重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但学生的听讲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什么是被动状态?就是任由自己的思维跟随别人走,这种感觉就像管子里的水,一边进一边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
而什么时候才会有东西在我们的脑海里真正留存下来呢?
一定是当有我们参与的时候,当我们的思维和别人的讲述有互动的时候,当我们的大脑积极响应外界灌输的内容的时候。
经过你自己大脑思考和处理完成的信息,才能真正地成为你自己的知识。
所以,如果孩子们有了这样一个意识:知道自己不能毫无负担地坐在那里仰着脸听就行了;知道自己要在老师讲述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参与和配合老师回答问题。
那么,孩子就已经进步了很大一截。
该如何积极地去听呢?
我自己当学生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老师一直强调让我们“会听讲”,“听重点”,然后老师又没有告诉我HOW。
我最大的疑虑在于,我怎么知道你将要说的话是不是重点呢?我如何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上知道未来你要说的100句话里哪一句是考点呢?
当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当年老师强调的会听讲是什么意思了。
会听讲的第一步,是听结构。
老师讲述的主要核心知识是什么?是由几个部分支撑着这个主旨思想?这几个大部分下面又是由什么分论点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般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会有连接和提示词。
比如我们今天主要讲XXX,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1.2.3.4;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和运作的?由哪些原因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
你能否可以听得出这个知识的层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否可以按照老师的讲解自己生成一副鸟瞰图——以俯视的视角对全局进行一个把控,能否自己画出一个思维导图。
这些是决定你能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有些时候,老师甚至并没有理想中那样有条理,能够给出学生一个清晰的导图,这个时候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学生必须自己探索出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这个过程必须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必须自己处理课堂上的信息,自己构建一个思维导图,自己完成笔记的记录。
这里有一个家长和孩子都常犯的错误:
有些同学迷信学霸的笔记,或者校外机构总结的秘籍。
这些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孩子看似上进积极,勤奋地背诵,但实际上只是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永远没有学会自己学习。
甚至老师准备的笔记也不应是孩子第一步就要参考的内容。
一定鼓励孩子自己写下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画出围绕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要害怕出错和遗漏。
什么是记笔记的理想状态?
理想的状态是:
首先,孩子跟随课堂内容记录下自己的笔记,然后课后与老师的笔记进行比对,查缺补漏,这是发现自己知识漏洞最有效的办法。
甚至当孩子发现与老师的笔记有出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找老师探讨一下,为什么我把这一条归类的地方与老师不一样。
如果孩子总觉得可以依赖老师或者他人的笔记,那么上课听讲就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漫无目的游走状态,这大概就是老师小时候经常批评我们的“不带脑子来上课”的状况吧。
记完笔记的下一步就是要不停地审视它。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我都懂了,不需要再看了。但是课后花时间重新总结你的笔记十分关键:
首先,你可能会发现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的缺失,并且需要检查思维导图的层次:一般来说主要论点- 分论点- 支撑论点的论据。
其次,尽可能详细和精准,逼问自己为什么建立联系,自己有哪些论据,是否有例子,如何完整地逻辑推理出来的。
孩子自己做的这份笔记非常重要,这也是今后备考的关键。
其实备考并不是在考试前几天,备考的核心就是在这份每天下课后你所面对的自己的笔记中。
因为当孩子有能力做出一份像样的笔记,就说明孩子已经对知识点有着很强的理解力和把控力。
而考试前的几天只是进一步细化这个笔记,查找漏洞,只是一些填补工作,绝大部分的工作已经在每日的笔记完善中完成了。
家长们,不要迷恋刷题,不要迷恋各种直接给你的已经整理好的大堆干货。
你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
清晰的逻辑思维、快速的总结反思、清晰的表达……这些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而通识教育,就是培养这些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通识思维体系的培养,不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
文章检索:
Daniel Willingham, Outsmart your Brain: Why Learning is hard and how you can make it easy, Gallery Books, 2023
作者 | Mengdi
坐标多伦多,任职于国际组织机构。社科文学类书籍爱好者,多年读书博主。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