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今天(10月9日)股市大跌。上证指数全天跌了230.92点,跌幅6.62%,收盘于3258.86点。
A股中有3000多只个股跌幅超过9%,上涨个股不到300个。
恒生指数跌了289.55点,跌幅1.38%,收盘于20637.24点。
对国际投资者影响比较大的新加坡“富时中国A50”到下午4点47分,跌幅为6.06%。
今天是9月大利好之后,新股民入市的第一天,市场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这是一个很好的风险教育,让大家知道市场的“无常”——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
很多优秀的宏观分析师变身为基金经理之后,都亏得满地找牙。看得懂趋势,也能预测政策走向,不见得能准确预测政策发布的时间点,以及突然间出现的新变化——除非能看到底牌。
昨天和前天,官方有给市场降温的意思,在昨天的文章里我已经讲过了。
今天大跌之后,又有给市场鼓劲的意思,有以下几个消息值得关注。
第一,国新办宣布将在本周六(10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此前我多次在文章里讲过,9月24日的发布会,央行行长和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把年内货币政策的底牌全部翻开给大家看了。
现在唯一的悬念,就是财政政策将如何发力。
目前经济带有明显“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特征,让财政政策唱主角、货币政策配合,是官方和学界的共识。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财政政策到底如何发力。说白了,就是今年会增发多少国债,多少地方债,增加多少赤字。
下图是过去这些年,新增国债的情况。
疫情之前基本上每年新增1.4万亿到1.8万亿;疫情第一年(2020年)新增了4.09万亿,然后回落到每年2.4到2.6万亿左右,去年又飙升到了4.16万亿。
要稳住经济,今年和明年都应该新增超过6万亿才比较合理。如果再加上给六大行注资,或许可以更高一些。
去年新增的地方债规模也在4万亿出头,今年、明年也应该显著提升才行。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10月12日的发布会是否能有“猛料”。
第二,今天中午1点半的时候,央行在官网发布了一条新闻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工作组召开首次正式会议”。
从会议通稿看,联合工作组的成立,是为了落实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一个是国债唯一的卖方,一个是未来最大的买方,当然要商量一下。
此前我曾多次在文章里分析过,央行在二级市场常态化买卖国债,是“印钞方式”的重大转变。它不意味着量化宽松,但事实上为量化宽松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印钞方式(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外汇占款(2014年底之前),也就是央行印钞收购贸易顺差,形成了丰厚的外汇储备,这时候人民币发行的锚是美元等硬通货。
第二个阶段是“混合印钞”(2014年到2024年),增量货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汇占款时代超发的货币(被全球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通过降准慢慢释放;另一方面是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把物美价廉的资金优先给国有大银行、政策性银行,印钞抵押物是国内高等级债券。
第三阶段是购买国债。存款准备金率继续降低的空间不大了,外汇占款时代超发、被冻结的货币将释放完毕。未来印钞的锚,将是国债。这将大大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直达财政的能力,可以有效对冲土地财政衰微带来的缺口。
8月,央行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9月,净买入了2000亿元。看起来数量不多,但却极具历史意义。未来,MLF和PSL的印钞方式仍然会存在,但央行买国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慢慢成为印钞主渠道。
增发国债,是重启经济最有效的大招。企业、居民家庭暂时不愿意加杠杆、扩大投资,需要政府顶上去,需要财政政策发力而财政的钱哪里来?主要是靠增发国债,这需要央行扮演大买家。
第三,今天股市大跌之后,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采访了多家“国字头”大保险公司,比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他们的负责人表示:将“更积极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交易之中”。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
这显然是给市场打气。
这两天股市突然“大风降温”,不仅影响了老股民的信心,对新股民也是一个打击。
管理层不愿意看到市场回暖半途而废。如果股市行情夭折,对楼市也会带来显著拖累,影响整体经济回暖。
“想让你来,又怕你乱来”,心情很矛盾。
如果市场未来两天持续降温,周六发布会的“干货”一定会显著增加。
经济、楼市、股市发展到今天,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回暖继续下去,哪怕回暖之路复杂曲折。
让印钞机轰鸣起来,把下图中的M2同比增速从6.3%拉升到13%以上甚至15%,让M1的同比增速从下面赶上来,上穿M2(图中红线),才能真正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