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装配式建筑板块于下午异动拉升,其相关成分股纷纷实现涨超。其中,中铁装配20CM涨停,建科院涨超11.88%,中国中冶、中国海城、中国铁建、西部建设10CM涨停,中国建筑、华蓝集团、成都路桥、华阳国家等个股跟涨。
消息面上,近期,关于托举房地产的政策接连落地,尤其是9月29日、30日,北上广深陆续发布房地产优化调整措施后,房地产市场反应积极。作为社会经济的牵动因素之一,房地产行业的回暖势必将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复兴,建筑装饰便是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多政策涉及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也被称为建筑行业的“预制菜”。
通常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据了解,我国装配式建筑已经发展了近70年,从手工作业到机械化生产、从借鉴到自我创新,有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
20世纪50年代,我国借鉴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验在国内推行装配式建筑,国内工业建设热情高涨,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由于抗震性能差,防水、隔音等问题的出现,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低谷期;21世纪,在“环保趋严+劳动力紧缺”背景下,装配式建筑迎来发展新契机。
在政策层面,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中提出,要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式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
自此,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陆续出台。其中,对装配式装修虽有涉及,但单独针对装配式装修的政策不多,没有对行业形成硬性要求。
前景广阔梯队分明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有没有形成标准要求,行业已经成型,并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约为17381亿元,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市场规模约为11135亿元,装配式钢结构市场规模约为6246亿元。从新开工面积来看,2023年中国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约为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显著,占全国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8.5%。其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占比约65%,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占比约30%。
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均在积极布局装配式建筑领域,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从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布局情况来看,上游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预制构件产品研发公司包括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公司等参与主体主要负责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规划、深化设计,中国建筑科技集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游领域,预制构件生产加工企业有远大住工、精工钢构、杭萧钢构、筑友智造等;在建筑施工方面,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众多,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此领域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产业链下游有万科、碧桂园、绿地控股等房地产商,以及锦江国际、华住集团等酒店企业。
上下游相辅相成,并随着BIM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等环节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上述企业的技术应用将提高建筑效率和质量,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产业链企业积极布局
行业中,大型企业如中建集团、宁波建工和中铁装配等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资源优势,引领市场发展。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中小型企业则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特定领域和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为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今天中铁装配实现20CM涨停,作为央企装配式建筑工程商,中铁装配是中国中铁旗下唯一的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是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供应商和集成商。
中国海诚控股股东为中国轻工集团,实控人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是轻工行业提供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等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服务的综合性工程公司。
据悉,中国海诚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应用了BIM、大数据等技术。公司数字化建设项目聚焦于工程领域,通过搭建数字化设计云平台、智慧运维管控平台以及基于EIM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协同平台。
与以上两家“国”字头企业不同,作为民企,筑博设计也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名气。资料显示,筑博设计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相关业务的设计与咨询,业务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室内设计等服务。公司致力于设计全产业链与建筑技术的综合开发,伴随市场发展及公司二十余年的积累,公司拓展了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筑智能化等设计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BIM建筑设计方面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最佳BIM设计应用奖,“龙图杯”全国BIM大赛,“创新杯”建筑信息模(BIM)应用大赛,广东省BIM应用大赛,累计获得相关领域奖项近四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