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系恒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10月12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及三位副部长出现发布会,阐述了当下及未来的财政政策。对于新闻发布会,需要厘清四个问题。
第一,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关键在收还是支?
根据蓝部长的介绍,有信心完成全年财政目标,其原话是: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根据前8个月的公共财政数据推算,预计全年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9.6万亿,支出24.8万亿,与年初制定的目标分别相差2.8万亿和3.8万亿。支出的降幅较收入下降更快。收入的目标可以通过稳定调节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等方式实现,问题关键在于支出。根据预算安排,这些支出都是地方本级支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而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由于项目适配问题,支出相对较慢。因此,完成全年财政目标,当务之急,是让地方拥有更多的公共财源,以弥补公共服务支出的不足。
第二,地方债务置换是否会中央政府加杠杆的形式?
地方化债是此次新闻发布会的重点。根据蓝部长的表述: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根据发布会提供的数据,当前地方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年年底的摸底数减少了50%。根据彼时的一些估计,地方隐性债务的余额在30-40万亿之间,那么倒推出来,现阶段隐性债务余额在15-20万之间。在此之前,国家已经经过三轮化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在2015-2018年共发行12.2万亿置换债置换存量债务。那么根据新闻发布会提供的“拟一次性增加”、“近年来力度最大”等提法,此次化债规模应在12万亿甚至更多。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可比的是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超过2.2万亿。那么此次限额应该超过3万亿。
疫情三年之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经从2019年的21万亿的规模增长到目前的39万亿。在地方政府付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是否有可能采取中央政府直接加杠杆的形式进行隐性债务的置换。我们认为,从财政部表态看,要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那么更大可能还是通过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形式,将隐性债务显性化。
第三,政府举债空间有多大?
在详细说明了未来一段时期主要工作之后,蓝部长强调未来还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强调,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那问题就是,中央财政扩大举债和提升赤字的空间有多大?根据估计,2024 年,中国经济规模大约为 132 万亿。一些国际投行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位4%左右。如果明年的增长目标仍然定为5%,那么,在2024年需要将“赤字+专项债+国债+特别国债”的财政支出规模上,需要再增加1.5万亿的额外支出,而且这些支出要切实形成实物工作量。这大概相当于增加GDP1%的水平。这样,根据可比口径的财政赤字,明年赤字率将达到7.5%。这实际上是与美国基本持平(IMF 估计美国明年是 7.1%)。因此,在今年广义财政赤字口径下,2025年再增加1.5万亿的支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四,当前财政政策能否助力完成全年增长目标?
就目前的财政措施看,完成5%的增长目标存在较大难度。我们的分析显示,如果按照7月份以来的固定资本投资和社零的增速,下半年GDP增速由可能只有3.9%左右的水平,折合全年增速在4.5%左右。进一步拆分固定资产投资,如果要通过基建拉动,那么需要增加1.25万亿左右的实物工作量。发布会财政部宣布的化债工作,更多是对存量资产的腾挪,尽管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负担,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从长远看,对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乃至民营企业发展和消费增长都有积极意义,但这些效应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尽管财政部强调,四季度,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但如果不能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且出口没有出现超预期增长,那么大概率,下半年经济增速会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