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券商私募资管规模止跌回升,资管业务成为多家券商业绩增长的新引擎。进入四季度,“新牛市”更为券商资管的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近日,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吴盛生对于后续市场机遇作出研判。吴盛生认为,随着上市公司业绩陆续披露,明年3月份将迎来经济修复、企业利润修复的重要验证期。如果能得到好的验证结果,市场有望迎来以盈利修复为驱动的指数级别行情,届时产业政策受益行业、CPI抬升受益行业、高盈利预期高估值行业等将迎来机会。
从业16年以来,吴盛生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他提到,在牛市初期和末期,通常表现出“散户定价”的特征。“我们奉行长期主义,也一直致力于向投资者输出这一理念。当我国股市中价值投资、长期主义成为主流理念,慢牛、长牛才能出现,股市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个人财富积累贡献更积极的能量。”
吴盛生认为,券商私募资管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是有一定财富积累和财富管理经验的客户,以长期、稳健的配置需求为主。因此,券商资管行业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需要围绕绝对收益目标来展开。
个人简介:吴盛生先生毕业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金融学硕士。2006年1月入职太平洋证券合规部,历任太平洋证券合规部副总经理、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
来看详情——
市场呈现个人投资者驱动特征
固收类产品仍是资产配置的重头选择
问:今年三季度,市场忽然迎来“新牛市”。对此您怎么看?预计后续市场将如何演绎?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应如何把握好机遇、做好投资?
答:简单回顾这次“新牛市”:本轮A股市场行情从9月18日美国降息开始预热,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正式启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扭转预期上攻,10月走势出现分化,指数和大盘蓝筹股进入盘整期,北证、小盘股则继续上涨。
显然,本轮行情源自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从“长期视角、稳中求进、短期防风险为主”到“重视短期困难、加大刺激力度、提振信心”的转变,政策组合拳出台之果断、执行之迅速,超出市场预期。
目前,A股处于投资者信心聚集、市场保持热度、散户主导定价的阶段。展望后市,我认为可能会形成以下阶段:
短期内,市场行情主要受预期改善驱动。当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已经明确,其他配套政策主要作用于实体经济,对股市不形成直接刺激,预计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指数可能仍将维持震荡格局。个股方面,当下市场呈现典型的个人投资者驱动特征,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小盘成长股、科技核心股、并购重组等题材占优。
到明年3月份,随着上市公司年报陆续披露,市场将迎来经济修复、企业利润修复的重要验证期。如果能得到好的验证,市场有望迎来以盈利修复为驱动的指数级别行情,届时产业政策受益行业、CPI抬升受益行业、高盈利预期高估值行业等将迎来机会。相反,如果经济和企业盈利修复不及预期,市场将存在持续震荡甚至下跌的风险。
从目前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来看,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修复前景较为乐观。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动荡将形成阶段性扰动。不过,这些并不是A股走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站在投资者角度,在当前阶段,风险偏好较高、投资经验丰富的客户可以适度参与个股投资,但需要把握交易时机,提高规避“垃圾股”、跟风炒作、“杀猪盘”等风险的意识。对于风险偏好不高的客户,可以逐渐增加权益资产配置,优选能力较强的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固收+”或混合型产品。
债券市场方面,“924”以来,“股债跷跷板”效应较为显著。当前的较多共识是:一揽子刺激政策出台将有效加快国内经济走出困境的步伐,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困难的局面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宏观基本面和货币政策都不支持债市由牛转熊。
与此同时,股市上涨会从资产性价比和流动性的角度利空债市,尤其是资管产品赎回压力导致的流动性问题,对信用债、特别是长久期、弱资质的信用债带来一定冲击。不过,这也提升了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固收类的产品仍是个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头选择。
问:明年及长期,您看好权益市场哪些方向及板块?在固收市场上,明年在久期配置、杠杆操作等领域有何建议?
答:作为专业机构,我们对资产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资产性价比,二是资产与产品的适配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权益方面比较偏爱三大类资产: 一是适合固收+产品的高股息率股票和低估值并具备一定成长性的股票;二是新质生产力、产业突破、国产替代等方向的高成长股票;三是困境反转,即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已接近或达到行业周期底部的股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牛市初期和末期,通常表现出“散户定价”的特征,小市值股票、题材股、垃圾股容易暴涨暴跌,反而基本面好的股票涨幅温和、赚钱效应不明显。我们绝大部分产品的资产选择都是从长期视角考虑,并且把防控风险作为基本要义。我们奉行长期主义,也一直致力于向投资者输出这一理念。当我国股市中价值投资、长期主义成为主流理念,慢牛、长牛才能出现,股市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个人财富积累贡献更积极的能量。
债券方面,我认为明年信用债相较利率债占优,宏观经济政策持续加力、CPI抬升、利率债供给量增加等因素,将使明年市场利率波动性增大, 因此明年债券拉久期不是占优的策略。
相应地,近期信用债大幅调整后,已出现绝对价值。对于负债端不稳定的产品户而言,明年短久期、资质稍弱、绝对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和资质好、高流动性的信用债都具备配置价值, 哑铃型配置是较优选择。
杠杆方面,回购利率预计仍可稳定在低位,人民银行对于资金端的风险防范和呵护意识保持在较高强度,市场风险不大,主要看不同机构的融资难度和杠杆使用策略。
控制投资风险、慎用杠杆
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
问:作为行业资深投研人士,在上一轮牛熊转换中,您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切身体会分享?形成哪些投资逻辑和投资理念,在投资中如何实践贯彻?
答:自2006年入行,我个人已经经历过多次牛熊转换,包括2006、2007年A股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改革牛”和2014、2015年最具戏剧性的“杠杆牛”。在2006—2007年普涨的牛市里,我有几个朋友赚了不少钱,觉得自己是“股神”,毅然辞职专业炒股。然而在2008年之后,又不得不“找个班上”。这样的人和故事每轮牛市应该都有。我想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2015年7月初,股市从高点快速下跌,监管部门要求最近6个月内有减持行为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增持股票。很多市场人士认为市场将止跌回稳,甚至迎来第二波上升机会。
当时有几家机构在我们这做了加杠杆的产品,短短3个月期间,就经历了下跌后补仓、反弹盈利、重新下跌再补仓、最终爆仓的过程。我作为亲历者和操作者,深刻感受到了市场剧烈波动时蕴含的巨大风险、决策的高难度、杠杆的残酷和人生如戏。从此,我对投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对慎用杠杆的理念深入骨髓。
第二个故事是在2017—2018年,民企信用债出现违约潮。当时我负责固定收益部,不幸踩到了雷。在处置风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市场出现大量卖方但买方寥寥无几,形成了“买方定价”的局面。
而在违约潮初期,很多企业并不想“躺倒”,还在尽可能的努力还债,于是出现了以很低价格买入、以较高价格甚至全额兑付的机会。我们得以参与高收益债市场,不但迅速弥补了踩雷造成的损失,还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大的高收益债投资机构,为公司连续多年赚取了较好回报。
负责资管业务后,我们较少涉猎高收益债领域。但在长期参与高收益债市场中,我形成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投资理念和团队建设经验,比如逆向投资、准确定价、交易博弈、市场机会把握、差异化竞争、聚焦与分散的有机结合等。如今,这些理念和经验都较好地应用在我们资管投研团队建设和我们产品投资组合策略中,为客户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
问:在投研能力、产品管理、策略思路等领域,太平洋证券资管有哪些优势和独特打法?
答:今年来看,公司的资管产品业绩表现仍旧可圈可点,其中以金元宝系列为代表的固收+产品以及纯债类产品中如掘金纯债系列,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投研能力一直是太平洋证券资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投研体系搭建目标是为私募客群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实效”和“时效”。
首先,我们投研体系的核心在于投研一体化。投资经理也承担部分研究工作,而研究员的主要任务是筛选出好的投资标的,并持续跟踪其风险和内在价值的变化。在扎实基本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对合理价格的判断,买到足够便宜的标的。
第二,注重客观现实,不断完善投研逻辑和方法。我们团队非常重视实地调研,研究员每年一大半时间都在出差,除了通过实地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真实产销等情况,也会从不同侧面进行多角度研究证实并修正已有认知,形成可靠性更高的研究结果。
第三,张弛有度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信用债为例,我们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投资不同内评级别的标的上限额度均进行了不同规定,同时对主体也进行了双比例限制,在风险匹配的基础上做好分散。
比如说,在标的入池环节,我们并不会“一刀切”,某只债内评等级是5级,风险等级较低的产品不可买入,风险等级较高的产品则可以买入一定比例。另外当标的出现超跌、市场错杀机会时,我们会综合评估其投资价值,经多方调研及信评委专项讨论后,提高这类标的的可投资额度。
产品方面,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后,我们积极响应开始做净值化转型,先后与广发银行合作有“尊享季季盈系列”、与邮储银行合作“利丰/稳丰/睿丰挂钩系列”、与兴业银行合作“年鑫系列”、与日照银行合作“优悦享/优尊享/悦鑫系列”等等,都是合作银行的首家或首批净值型产品准入券商。
除了银行定制系列外,我们持续优化产品布局,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构建了多梯度、多风格、多期限的产品谱系,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具体来说,针对普惠类投资者,我们研发出“30天滚动持有”“六个月滚动持有” 两只参照公募基金运作的大集合,产品运用纯债策略,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以极低的回撤率为特点,在陆金所、京东金融、天天基金等知名三方渠道拥有不俗口碑。
面向高净值类投资者,我们致力于打造更加丰富、更有辨识度、更具影响力的小集合产品系列品牌。经过多年发展,按风险从低到高依次形成了定位于活钱管理的“天添利系列”,定位于稳健理财的“金添利系列”,定位于进取固收的“掘金纯债系列”,定位于多资产固收+的“稳健增强系列”以及定位于多策略固收+的“金元宝系列”,运作期限短至1周,长至9个月不等,并设计出定期开放式、周申季赎式、最短持有式等多种参与规则,全方位、立体化地满足客户差异化需要。
此外,我们在巩固债券投研优势的基础上,还加快布局权益市场,采自身所长,集群英荟萃,研发出多种风格的FOF类产品,如定位于主观多头的“均盈优选FOF系列”,定位于量化指增“藏金阁FOF系列”以及定位于中性套利的“周周宝FOF系列”等。
总体而言,我们的资管产品品类齐全,覆盖了公募与私募、不同开放期限、不同风险收益特征,能满足各类客户,尤其是中高净值客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我们投研交团队在纯债和多策略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很强的资产挖掘和交易能力,这为我们实现持续多年的良好业绩提供了基础保障。
围绕绝对收益目标
提升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能力
问: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券商资管行业的热词,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您看来,券商资管应如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需在哪些领域持续发力?
答: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其他大资管产品有一些差异。券商私募资管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是有一定财富积累和财富管理经验的客户,以长期、稳健的配置需求为主。因此券商资管产品也以固收类为主,以绝对收益策略为主。券商资管行业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目前也主要围绕绝对收益目标展开。
我们在2021年就对信用债市场做出了“最后三年黄金期”的判断,积极布局多资产、多策略,明确了以“固收+”产品为重心、并逐步推进灵活配置型混合产品的大方向,在销售、投研方向上进行了战略性部署。为了提升以“多资产、多策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主动管理能力,我们一直在进行投研体系的改进,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作为中小券商,我们短期内很难构建全资产类别的庞大投研团队,因此需要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集中有限人力研究必需领域和某些擅长的细分领域和特定行业。
二是形成共识。要想把研究结果与投资完美结合,首先要形成共识,进而形成合力。但越是复合的投资策略和逻辑就越难形成共识,解决思路是找到容易验证的策略、品种或机会。如果能够形成赚钱效应,就可以借助正反馈较快达成共识,进而形成体系化积累。
三是要适配于产品。我们的产品和客户需求、销售难度紧密相关,所有好的配置策略都要基于受欢迎的产品,才有产出。基于产品的私募属性,波动较小、流动性较好、收益有相对优势的策略组合构成我们的主力产品体系,也是投研需要重点投入的。随着管理规模扩大,有足够容量和流动性的资产及策略成为重点。其他类型的资产和策略即便再好,也只能作为辅助选择。
问:近年来,券商纷纷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获批速度也在加快;与此同时,已有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破冰”。对此您如何看待?
答:从券商机构角度,当然都希望拿到公募牌照,拓宽业务范围。但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和监管角度可以发现,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的准入正在趋严、节奏正在放缓。
目前,国家对金融机构改革的导向是分类、分层管理,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做精做细。目前持有公募牌照的机构接近160家,仅49家管理非货币基金的规模超过1000亿元,合计占比达82.5%,公募行业亟需提高机构质量而不是增加机构数量。
对于太平洋证券资管而言,公募牌照是长远规划,不是近期目标。我们坚持以提升投研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客户利益优先为基本职业道德,以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职业荣耀,找准机构定位,从私募客群的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在细分赛道做出优势。在长期积累下,获取公募牌照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总部简介:
太平洋证券于2012年3月取得证券监管部门同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批复。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单一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投资顾问业务,服务对象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包括各类企业、上市公司、银行等。
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包括为多个客户服务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含参公大集合产品)、为单一客户服务的单一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投资顾问业务,投资涉及债券、股票、定增、基金、衍生品、股票质押等,满足投资者多样的投资需求。
太平洋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业务宗旨,以“规范、专业、创新、高效”作为开展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准则,稳健经营、规范管理、审慎投资,力争为客户提供高质高效的保值增值服务,致力于打造资产管理业务高端品牌。(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