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油精,独特香气的传承者。绿色小瓶曾一度被新兴的花露水等产品所取代,显得有些“过气”。

但令人惊讶的是,看似“冷门”的风油精,却在非洲市场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追捧的“时尚单品”,被赋予了“东方神油”的美誉。

2021 年,中国出口的清凉油总量高达4 029.5 吨,总价值超过 2 368.2 万美元,其中大部分产品都流向了非洲市场。风油精就像硬通货,无论是应对入关难题,还是促进商业谈判,甚至是在野生动物园中争取一个拍照的好位置,一瓶风油精往往比金钱更加有效。

这瓶在国内仅需 3 元左右的风油精,在非洲市场上却能卖到 8 美元的高价,溢价数十倍,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奢侈品”。

风油精跑去非洲淘金

东南亚的灵感

风油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南亚,特别是缅甸和新加坡。早在 1908 年,缅甸的胡文虎发明了类似风油精的产品——“虎标万金油”,其清凉、止痛和驱风的效果让其迅速在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随后,新加坡在 1940 年推出了白花油和驱风油,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领域的产品线。

然而,风油精真正在中国大放异彩,是在上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1976 年,福建漳州的一家香料厂以新加坡产的德国鹰标风油精为原型,复刻了其瓶身设计和绿色的外观,开创了国货——“水仙牌”风油精。

水仙牌风油精的主要功能包括清凉、止痛、驱风和止痒,特别适用于蚊虫叮咬以及伤风感冒引起的头痛、头晕和晕车不适等症状。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桉油和丁香酚,辅料则为液状石蜡、叶绿素和香精。

果然,水仙牌风油精不负全厂厚望,仅 2 年后年销量就超过了 800 万瓶,投产10 年内共售出了 1 700 万瓶。依靠先发优势,“水仙”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络,漳州香料厂也顺利在 1998 年转型为水仙药业,名声大噪的风油精,逐渐变成了中国家庭的常备止痒药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油精市场也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

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驱蚊产业迎来了黄金时期,风油精凭借其独特的草本香气和快速止痒、驱蚊的效果,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它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实用性,还在于亲民的价格和便于携带的小瓶包装。

好景不长,随着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新驱蚊产品,这些新产品往往以其创新的配方、更加温和的使用体验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如六神花露水。

横刀夺“驱蚊市场”

1990 年,上海家化旗下的六神花露水横空出世,以其独特的草本配方和多功能性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驱蚊止痒、提神醒脑等日常需求,更以其清新的香气和温和的配方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这种创新的产品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导致六神花露水一经上市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各地经销商纷纷排队等待进货,上海家化的生产线不得不 24 小时,不间断地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风油精作为传统的夏季用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消费者基础,但在六神花露水的冲击下,其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降低。

更现实的因素是,风油精的生产商众多,但缺乏上海家化那样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加之内部竞争过度,导致各家厂商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策略上投入不足,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与此同时,国际品牌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高科技的驱蚊产品,如电子驱蚊器、驱蚊腕带等。这些产品以其新颖性和高效性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面对市场份额的流失,风油精厂商开始寻求变革。

一些厂商尝试改良配方,加入更多天然成分,以减少化学成分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提升产品的温和性和舒适度。也有厂商研发新的产品形态,如便携式喷雾、滚珠等,以适应现代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对便捷性的需求。

也有部分风油精厂商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探索跨界合作,将风油精与时尚、文化等元素结合,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注意。

同时,一些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驱蚊产品也开始受到追捧,它们强调更安全、更环保的驱蚊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随着玩家越来越多,市场需求细分。风油精们的求变效果并不明显,伴随不断洗牌的市场,甚至连六神花露水都出现节节败退的形势。风油精该何去何从?难道只有衰亡一条路?答案是否定的,非洲这条路就是为风油精定制的。

非洲,风油精的舒适区

非洲人有个口头禅 :“如果风油精是一个女人,我会娶她。”这句话充满幽默、夸张,但足以表达风油精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

为什么?

举个例子,在尼日利亚,由于其热带气候和频繁的电力中断,在人们没有空调的情况下,风油精成为了家庭必备的清凉剂。此外,风油精在非洲的医疗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其常被用作缓解头痛、肌肉疼痛等常见病症的替代药物。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风油精在非洲市场上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在中国的定位,成为了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正如非洲谚语所说 :“当需求出现时,创新就会随之而来。”风油精在非洲的奢侈品化,正是这种需求驱动下的创新结果。

更重要的是,非洲难造风油精。

非洲大部分地区缺乏适宜的气候条件来种植风油精的主要原料薄荷,这导致了原材料的稀缺。根据国际贸易数据,非洲对风油精的进口依赖度高达 80%,而这一比例在某些内陆国家甚至更高。这种稀缺性不仅增加了风油精的成本,也为其在非洲市场上的定位提供了独特的价值。

到底是如何将风油精打造成奢侈品?

首先,利用文化差异进行市场定位。在非洲,风油精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用品,它还被赋予了健康、时尚和身份的象征。

数据显示,风油精在非洲的某些地区,其价格可以是原产地的数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非洲被定位为一种奢侈品。这种定位策略的实施,是基于对非洲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的深入分析。

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所言 :“了解你的顾客,比了解你的产品更重要。”风油精在非洲的市场定位策略,正是基于对非洲文化差异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定位。

再者是高端包装与品牌故事的塑造。在非洲市场,风油精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更在心理上满足了他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记者调查发现,非洲的风油精采用环保材料和具有非洲传统图案的包装设计,不仅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传递出一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数据显示,具有独特设计的风油精产品在非洲的销量比普通包装的产品高出 30%以上,这证明了高端包装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厂商通过讲述风油精如何从中国传统的草本精华演变成非洲人民信赖的日常用品,品牌构建了一个跨越文化的传奇故事。其引用非洲当地知名人士的推荐,强调风油精在缓解疲劳、提神醒脑方面的神奇效果,从而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

一位在尼日利亚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博主,分享了他使用风油精缓解蚊虫叮咬的经历,结果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大量转发和评论,有效提升了品牌在目标市场的认知度。结合名人效应,还会邀请非洲的体育明星或演艺界人士作为品牌大使,通过他们的个人故事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再说口碑,风油精在非洲的口碑远超国内。他们也会利用口碑,不断刷新消费者对风油精的认知与定位。

一项针对肯尼亚市场的研究表明,超过 60%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朋友和家人的推荐了解到风油精,并对其产生了购买兴趣。这种基于信任的推荐方式,比传统广告更具说服力,因为它来自于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评价。

在非洲,一些风油精品牌还采用了创新的社交媒体活动,如“分享你的风油精时刻”话题挑战,鼓励消费者分享他们使用风油精的有趣或有益经历。这种参与式营销活动不仅激发了消费者的参与热情,还通过用户生成的内容,为品牌创造了大量免费的、高质量的营销素材。根据一项市场分析,此类活动的参与度与品牌提及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参与度每增加10%,品牌提及量可增加 5% 以上,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销售增长。

如果把国内的风油精比作冷板凳,那非洲的风油精称为茅台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