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王琦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提到苏州,第一印象也许是低回婉转的吴侬软语、精巧典雅的丝绸纹样。“人间天堂”的雅称,吸引万千旅人。

街道边不高的建筑,散布的古园,走进苏州城中心,你或许会被这座千年古都的松弛折服。初来者或许会好奇,这座稳居全国GDP总量第六位的“最强地级市”,以工业实力闻名的万亿经济大市,都把产业藏在哪里了?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图片来源:图虫

从苏州城标北寺塔出发,若是向东行,一小时的车程内,昆山会向你沿路展示苏州硬核工业的秘密;向西上北环高速路,不到十五分钟到达苏州高新区,大大小小的各类产业园涌动着新兴产业的活力;向北行,苏州最年轻的相城区,江南水乡正蝶变为科创新区,被寄望成为全市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先导区。

今年8月19日,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在调研科技创新平台时强调,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国庆前夕,苏州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科创大会。70多位两院院士出席,千亿科创基金集群密集发布。“人间天堂”苏州,毫不犹豫地展现出迈向“科创天堂”的野心。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苏州正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科创板和创业板,这两个中国资本市场极具影响力的板块,成为了苏州科技企业腾飞的重要助力。

实际上,苏州已经拥有了全国最多数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苏州地区有创业板上市公司65家(全国第三)、科创板上市公司55家(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全国第四),但是,该区域同时也面临着创新资源不足,高能级创新载体有限等关键问题。

要当全国科创高地,苏州还差多远?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拉动苏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24年初,苏州就提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八大工程”具体包括: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工程、产业技术攻坚突破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工程、科技金融赋能助力工程、开放创新合作拓展工程。

8月,苏州市首次设置外资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力争三年建设外资企业研究院100家;9月召开声势浩大的国际科创大会……不难看出,苏州正在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

《财富》今年披露的“2024年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位于苏州市的迈为股份(300751.SZ)作为高端制造企业代表成功上榜。

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十年内就发展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今年前三季度,在光伏企业普遍利润下滑或陷入亏损的局面下,迈为实现逆势增长,营收大增5成。

迈为股份业绩增长,是苏州经济快速增长的缩影。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这一数据不仅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江苏省内也名列前茅。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手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高达76.1%、24.0%、12.5%和37.0%。

但要打造“最强科创城市”,苏州的实力从何而来?

首先离不开的自然是厚实的家底。古往今来,苏州的区位优势都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位于长三角地区核心地带的苏州,介于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江苏省省会南京之间,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苏州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京杭大运河的流入又使其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枢纽,为其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苏州市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这座“最强地级市”,今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一季度,苏州经济增速攀升至7.9%,位列26座万亿城市首位;随后上半年,苏州GDP达1.21万亿元,居全国第六,增速为6.2%,居全国GDP十强城市首位;第三季度继续稳中有进,截至九月末,苏州GDP已突破1.84万亿。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2024年前三季度GDP十强城市。制表:时代周报 王琦

资本助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厚实的家底构成了苏州在科创领域的基础。

目前,整个苏州市共有14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开发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55家,居全国第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均居全国第四。

但要从工业大市跃变为科创新城,政策思路的转变、整体蓝图的布局也至关重要。

9月26日,苏州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意见》,拿出真金白银,针对科创载体、产业、企业、人才、科技成果以及生态建设六个方面,提出18条举措。

比如在人才方面,为了增强人才流动性,苏州支持高校聘请企业导师,鼓励企业高层次人才去高校兼职,加大全职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资本与科技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且具有变革性的共生关系。对于科技企业而言,上市融资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步。

然而,技术研发的高昂成本、市场开拓初期的巨大投入以及创新周期的漫长,都使得科技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此时,资本的力量就显得尤为关键。

创业板、科创板为苏州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资机遇。对于苏州而言,这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苏州众多科技企业凭借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深耕细作,纷纷在创业板、科创板崭露头角。这些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例如,国芯科技(688262.SH)通过多年在半导体芯片技术的研发投入,在科创板上市后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得以进一步扩大研发团队和生产规模。其先进的芯片技术不仅满足了国内部分高端制造业的需求,也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提升了苏州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

科技企业上市后,通过募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苏州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税收收入,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苏州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助力,实现了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为苏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最强地级市”如何补短板?

野心和目标固然重要,营商环境的塑造和政策的落实更是关键。

不能否认的是,苏州并不是一座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一段时间里,外界对于苏州高度依赖外资的增长模式有所担忧,昆山也长期带着“代工”的名号。

创新资源相对欠缺,科技投入相对有限,研发力量较为薄弱,都是现实。2020年,苏州曾提及,对标先进城市和地区,苏州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产业创新转型速度还不快、缺乏产业地标,创新主体发挥作用还不足、缺乏标杆企业,创新载体支撑力度还不强、缺乏高端平台。

尤其在竞争激励的长三角,苏州并不具有科创的先发优势。

若要问苏州缺什么,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识:机场和大学。以高校为例,截至2024年5月,苏州共有25所高等学校,包括1所211工程大学苏州大学,4所985大学分校。

在地级市中,这个数字并不少,但要和科创资源密集的北京、上海等相比,仍是有明显差距,如北京有92所高校、上海有81所高校。

如今,苏州正集各方之力,吸引包括湖南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分校或高等研究院落地。

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在苏州的科创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科技企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重要支撑。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也是《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点,苏州提出全力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鼓励与国外高水平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知名大学来苏建立高等研究院。对于建设牵头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各类国家创新中心的,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

高校孵化科技企业是挖掘本地科创力量的常见手段,园区也是科创发展的核心载体。但孵化器也尚存短板,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建设,使用的考核导向应有别于一般的国家级或省级孵化器的考核导向。

比如上海专门出台了针对高校孵化器的多份文件,而苏州市目前未出台过专项政策,对大学科技园依然套用一般孵化器的考核标准,从而易导致考核条件不匹配、支持政策不精准。

日前,时代周报记者来到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独墅湖),探寻当下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大园区。图源:受访者提供

官网显示,2017—2023年期间,科技园共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515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毕业企业44家(上市挂牌4家,营收超千万元6家,高企34家);辅导申报科技项目187项(其中省级47项,国家级3项),孵化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000万元;每年为地方创造税收超亿元。

“相较于姑苏、吴中以及通安园区里的成熟社会企业,校园苗圃区更多聚焦科创类中小企业,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助。”科技园校园苗圃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园苗圃区。图源:时代周报王琦/摄

该工作人员介绍,学生想要创业的话,科技园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比如学生决定创业后,我们会提供代注册等服务,后续还会根据企业资质或创业人员,为他们对接人才引进或是其他比赛。学生可以优惠使用办公工位,我们会帮学生申请创业补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帮助其完成科技型中小或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到今年7月份,基地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有40余家。”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部分企业。图源:时代周报王琦/摄

科技企业、资本市场、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在苏州区域经济发展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协同发展体系。

上市之后,企业为苏州大学的科研合作带来了更多资源。上市公司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了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来到苏州,进一步充实了苏州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校的科研成果则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加速转化,为孵化企业提供了技术源泉。而孵化基地培育出的优质企业,又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力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将不断深化。未来,苏州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在本地发展。

随着更多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上市,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服务质量的提高,苏州必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凭借科技创新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