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由江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社联合主办的“食品安全研究成果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会议公布了《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24)》,以及《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网络食品交易风险与治理机制研究》、《中国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2024)》三本专著成果。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24)》显示,江南大学课题组采用大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来全国问题食品安全发生量持续下降,尤其是人源性因素导致的问题食品量逐年减少,反映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效能的持续提升。而从食品安全问题的诱因来看,食品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任重而道远。《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显示,治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不当行为特别是造假掺假、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而产生的人源性风险仍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难题。
据悉,今年7月,散装食用油在长途运输中存在的罐车运输乱象及监管缺失等问题引发市场面热议。部分运输罐车为节省清洗成本,存在将化工油和食用油混装的现象,部分油罐车既承接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用于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且上述罐车在日常运输中混用不清洗的行为已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无独有偶,今年9月,央视记者深入青海、甘肃等地调查发现,部分厂家为将品相欠佳的枸杞卖顺利售出,会使用焦亚硫酸钠为其增色。与此通顺,部分商户则会使用 “亚钠碱水”清洗枸杞,在其品质难以保证时,便用硫磺对进行熏制。经检测,记者所购枸杞样本的二氧化硫项目均未达到相关规定标准,所有样本均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对此,《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24)》亦表示,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污染等是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隐患。根据国家市监局发布的抽检数据,2023年其在不合格项目中的占比分别为45.56%、18.81%、13.08%、5.85%、
《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指出,如果不能有效遏制人源性行为的“破窗效应”,食品犯罪就会死灰复燃,未来或将成为极为艰巨与最为复杂的治理难题。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中向好,我们应当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有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打击食品犯罪行径。
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来看,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食品安全治理的方式。《网络食品交易风险与治理机制研究》认为,随着网络食品市场的扩大,传统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虚拟平台上,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被直接验证,这使得传统的监督机制显得力不从心。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通告显示,2024年11月,该局曾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600批次样品,共检出28批次样品不合格。其中,共有11批次电商平台出售的零食,检出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发布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食品类纠纷占比达 45.65%,其中 30.78% 的争议涉及食品安全问题,这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中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网络食品安全管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变的消费需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网络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对此,《网络食品交易风险与治理机制研究》表示,社会共治体系建设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和公信力较弱,行业自律不足,社会力量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换而言之,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监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应该让消费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参与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中。
此外,研究团队还认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进行监管创新,也是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具体来看,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分析食品交易信息,挖掘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可以依据历史数据预测隐患并实时监测质量变化;区块链技术则能够精确追踪食品生产到销售各环节。通过这些技术的结合使用,食品安全监管的精细化和实时化能够得到极大助力。(郑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