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钢铁工业起步讲起,直到2024年结束。简要总结一下我国钢铁工业,70多年的产业格局变化历程。

01—

为工业中国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我国当年的钢铁产量为15.8万吨,这个数据甚至不足美国一天的钢铁产量。这就是我国钢铁工业最初的家底,如此的寒酸。

钢铁是工业粮食,没有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做基础,我国的工业化是无从谈起的。鞍钢恢复生产之际,国家对其寄予厚望,为鞍钢送来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锦旗。

1953年,在老大哥苏联的援建下,我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其中鞍钢的“三大工程”是放在建设的首位的,可见国家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中国钢厂进化论:从三大、五中、十八小,终走向三足鼎立!

02—

三大、五中、十八小

1957年,冶金工业部对我国的钢铁工业产业,提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产业布局。这也是就是钢铁行业中,最著名的“三皇、五帝、十八罗汉”的来源。

所谓“三皇”,是产钢在2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厂,即是鞍钢(鞍山)、武钢(武汉)和包钢(包头)。

所谓“五帝”,是年产钢30-100万吨的中型钢厂,即是指太钢(太原)、重钢(重庆)、首钢(北京)、马钢(马鞍山)和湘钢(湘潭)。

所谓“十八罗汉”,是在18个省区规划建设18个年产10-30万吨的小型钢厂,即是:邯钢(邯郸)、济钢(济南)、新钢(新余)、南钢(南京)、柳钢(柳州)、广钢(广州)、三钢(三明)、合钢(合肥)、长城特钢(江油)、八钢(乌鲁木齐)、杭钢(杭州)、鄂钢(鄂城)、涟钢(涟源)、安钢(安阳)、兰钢(兰州)、贵钢(清镇)、通钢(通化)和临钢(临汾)

03—

26家钢厂的今生

上述我国钢铁工业最早的26家钢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有的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也有的走向了停产关闭。

三大钢厂

1. 鞍钢:发展难为现在的鞍钢集团,并且合并了攀枝花钢铁集团、本溪钢铁集团。如今的鞍钢是一家大型中央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2880亿元。

2. 武钢:武汉钢铁集团与上海宝钢集团合并,组建成立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也是一家中央企业,2023年年营业收入1.11万亿元。

3. 包钢:依然独立发展,现在发展为包钢集团,2023年营业收入有1128亿元,是一家地方国有企业。

五中钢厂

太钢、重钢、马钢三家现在,都并入了中国宝武集团。

首钢依然独立发展,不过主要生产基地已迁到唐山,2023年首钢集团营业收入有2380亿元。

湘钢,并入原来的华菱钢铁集团,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钢铁集团。这家企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有2360亿元。

十八小钢厂

邯钢,并入了现在的河钢集团。这家企业是我国第二大钢企,仅次于中国宝武集团,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4015亿元。

济钢(山钢)、新钢、鄂钢、八钢、临钢都并入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贵钢、通钢并入了首钢集团,涟钢并入了湖南钢铁集团,南钢并入了中信集团。

杭钢、安钢(河南钢铁集团)、柳钢独立发展。合钢、广钢已停产。

04—

三足鼎立新格局

我国钢铁工业历经7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数据显示,2023年度中国粗钢产量为10.19亿吨,占世界的53%。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粗钢产量为8.5亿吨,钢材产量为11.6亿吨。

不过这些钢铁的生产,并不都是来自上述的央企、地方国有的钢铁集团。我国钢铁行业的第三股力量——民营钢铁企业,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2023年度,全国有12家钢铁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了2000亿元,这其中可以分为央企(2家)、地方国企(4家)和民营钢企三大阵营。

央企钢企:中国宝武集团和鞍钢集团;

地方国有钢企:河钢集团、杭州钢铁集团、首钢集团和湖南钢铁集团;

民营钢企:浙江青山控股、河北敬业、江苏沙钢集团、上海德龙钢铁、北京建龙重工、辽宁方大集团。

其中,中国宝武集团体量最大,地方国企集团排名第二,来自浙江省的青山控股集团,2023年的应用收入更是达到了3821亿元,是全国第三大的钢铁产业集团。

总的来说,进入到2024年度,我国的钢铁产业已经呈现出大型央企钢铁集团、地方国有钢铁集团和民营钢铁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附图:2024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入围的钢铁企业名单。

中国钢厂进化论:从三大、五中、十八小,终走向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