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低空经济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保险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关注和重视。瑞再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三成以上的财产保险公司已经开展低空经济保险相关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新兴保险业务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保险公司也需要注意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承保能力和服务质量。
产业迎政策利好
据了解,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主要依托于低空空域,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涉及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近年来,低空经济持续迎来政策利好。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低空经济”的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此外,全国多地抢抓低空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先后发布相关产业政策。比如,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围绕物流配送、载人运输、旅游消费、应急救援、城市管理、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试点等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前不久印发《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年底前,将全面形成上海市低空公共航路网络架构,计划设低空飞行航线不少于400条;低空飞行起降点以及通信、导航、监视等配套设施基本建成。
赛迪顾问今年12月5日发布的《“十五五”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认为,“十五五”时期,东部和西部地区将聚焦低空产业创新发展,中部和东北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打造低空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形成全国低空经济稳步发展形势。
在相关保险产品的创设方面,今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飞行活动,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飞行活动,应当依法投保责任保险。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供适配的保险保障方案。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低空经济(如无人机、eVTOL等)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低空经济保险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但是与车险相比,低空经济保险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包括制造产业风险、运营服务风险及航空器本身的风险。由于无人机应用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深度挖掘“空中车险”的潜力,还需要险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
险企积极布局
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引领未来的经济新风口,金融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也进入快速推进期,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相关创新保险产品。
今年10月,太保产险发布了无人机业务发展三年战略规划,制定了公司未来三年的重要发展指标,明确了四大重点任务和三大专项计划。今年7月,人保财险相继在广东和浙江签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保险保单,为低空飞行器提供财产损失、第三者责任、上机人员责任等主要风险保障,并覆盖链路丢失、操作失误、外部撞击等特殊风险,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缺少专业风险研究和专属保险保障的难题。
平安产险今年已在深圳落地全国首单政府投保的低空经济领域三者责任保险。据介绍,该产品聚焦政府关注的三者风险,保障辖区内空中飞行器及运行物体三者责任风险,为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公众安全问题进行兜底。
瑞再研究院预计,低空经济保险市场规模在2035年有望达到80亿元到100亿元。
对于险企积极入局低空经济领域的现象,中国城市专家网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持积极态度。
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林先平表示,首先,低空经济保险的发展符合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其次,低空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尤其是在航空、飞行培训、飞行器制造等领域,保险需求不断增加;最后,随着技术进步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参与者提供风险保障,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然而,林先平也提醒,保险公司需要注意低空经济保险的风险。由于低空经济领域涉及的领域广泛、风险因素众多,如飞行事故、自然灾害、政策法规变化等,保险公司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承保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参与者提供稳定、可靠的风险保障。
卢鼎亮建议,保险公司应努力与低空经济产业相关方构建合作机制,在数据信息、风险服务、技术应用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探索新产品、新模式,推动产品与业务的试点与创新。随着政策的支持以及“无人机+”场景的拓展,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保险业应密切关注低空经济保障,并提供适配的保险保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