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10月下旬以来,江西、河南、贵州、浙江、湖北等多地发改委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邀请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就下一步推动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发改委牵头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与我国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当下,由于积极因素的持续释放,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指标趋于改善。特别是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出,市场活力得到增强,企业、消费者、投资者信心都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在此情况下,“趁热打铁”,进一步巩固、提振民营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自然是多地召开民企座谈会的原因。
要让民营企业有信心有盼头有干劲,当务之急是倾听民企心声,摸准其诉求,找到挫伤民企积极性的真问题,并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倾听民企心声,座谈会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通过面对面座谈,企业家可以对当前经济形势畅所欲言,也可以将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坦陈,还可以提出关切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一旦建立了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就能够起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作用。
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表明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正逐渐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当然,座谈会只是形式,关键要看干了什么。
在这些座谈会中,“聚焦问题”、“解决问题”是共同的关键词。
众所周知,近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从政策出台到发挥作用,难免有一定的延迟效应,落地过程仍需要时间。
此外,民营企业还面临包括融资难、市场准入门槛高、行政审批繁琐、法律保护不完善等问题,在金融等资源分配上仍相对处于弱势,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限制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长期以来,在同一个市场上,往往还存在着针对民营企业的“玻璃门”“弹簧门”等准入门槛。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对民企的行为划出红线,为民企平等进入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先把问题弄清楚,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企业出题,政府作答,才能让企业恢复信心。
对此,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做法很有代表性,浙江召开民企座谈会有两个特点。
一是每期座谈会都有特定主题,邀请企业也各有侧重,这就提高了座谈会的效率,避免了坐而论道和泛泛而谈。
二是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浙江采取了分类分层分级予以协调解决的办法。如果是个别企业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就当场予以答复;如果是共性问题,则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实现沟通交流成效惠及更多企业。
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沟通交流,不流于形式,不说空话套话,不做表面功夫,是当下民企之所盼。
接下来,政企一心上下同欲,继续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共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为公众所乐见。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