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安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随着减负工作逐步深入,长久以来饱受诟病的工作群终于迎来了它们的“瘦身”时刻。
不久前,各地纷纷发出通知,要求解决工作群泛滥的问题,原则上每个单位只保留一个工作群。
基层干部们欢欣鼓舞,光是某社区的工作人员就退出了六十多个群,仅退群就耗费了近二十分钟。
“一次性退了这么多群,感觉人都轻松了不少!”基层干部们纷纷感叹道。
印象中,上级下达的文件总是通过公文系统,但不知何时起,“微信转发”悄然取代了传统的公文系统。
虽然减少了中间办文环节,看似提高了效率,但缺少必要的传阅审批环节,导致领导对某些工作缺乏了解。这就导致一线工作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甚至还被误解为“清闲”。
某些部门为了方便工作,一有工作就建群。不仅如此,有些群建后就成了“钉子户”,哪怕工作结束也不会解散。据统计,某些部门建群数量在三十个以上,而或许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仅有二十余人。
于是,基层工作人员在无数个“收到”中晕头转向。
虽然群的数量大幅减少,但基层干部们并未感到轻松多少。
因为过去已形成的习惯,导致现在接收任务时出现了诸多不便。仅剩的一个工作群如同单行道,各部门都拥挤于此,稍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错过会议也是常有的事。
此外,一些原本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安排的事项,现在也要求召开会议面对面安排。普通工作人员的会议增多了,压缩了正常工作的时间。
毫无疑问,减少工作群并非减负的最终目的。
泛滥的工作群代表的是某些部门无视机构设置方案,一股脑将工作扔给基层的“甩锅行为”。
减少微信群往深里说,是为了在行业和基层之间形成边界,防止“属地责任”滥用,避免出现“行业不管行业”的怪象。
从目前来看,减少微信工作群还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减负工作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它如同手术刀,准确地切入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相信接下来还会有配套的“治疗手段”持续发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