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src=

| 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 | 黄桂煊编辑 | 唐曜华、周炎炎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 杨琛琦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2024年9月份6家国有行理财公司和8家股份行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华夏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合计14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达21.69万亿元,环比2024年8月份下降超7200亿元,规模降幅达3.2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恰逢三季度末理财资金回表时点,银行理财资金流向存款,一方面是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引发的客户主动赎回行为,银行理财行业规模承压。从产品类型来看,流动性较强的现金类理财成为9月的赎回主力,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赎回规模约4500亿元,占比达到六成,另外开放式产品和封闭式产品各占比约25%和15%。“相比2022年末,这次最大的不同点是客户赎回比较猛,没有多说就直接赎回了,投诉也比较少。”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客户主要是现金类赎回、短持有期和日开型产品赎回比较多,中长持有期限产品赎回比例相对较小。在赎回浪潮的冲击下,理财公司呈现“众生相”。部分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规模占比较高,规模受拖累影响较大,如农银理财9月份现金类规模下降超千亿,拖累理财规模下滑近10%,招银理财8月末超万亿的现金类产品规模也下滑了约580亿元,9月末现金规模降至万亿以下,但仍占招银理财存续规模超过40%。大型国有行理财公司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9月末存续规模也有明显下滑,前者下滑超千亿,后者下滑约880亿元。相比之下,9月份平安理财规模实现正增长,环比8月份增长超2%,也是9月份唯一一家实现正增长的理财公司。剖析其赎回类型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平安理财的现金类产品赎回规模较低,9月份现金类规模下滑不超百亿元,仅次于华夏理财;二是平安理财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增长弥补了现金规模流失的缺口,同时对产品规模带来了正向贡献。从独家数据来看,平安理财开放式净值型产品9月份增长超300亿元,在14家理财公司中增长量最高,这也侧面反映了非现金类开放式产品的替代作用。除平安理财外,浦银理财、交银理财9月份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规模同样有所增长,弥补了现金类产品下滑带来的规模变动,维持了产品规模的稳定。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曾在《独家丨监管警示银行理财产品虚增收益率等问题》一文中报道过监管监测和提示理财公司资产规模变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月末、季末,有些大行理财子公司在3月末规模下降10%,4月受到叫停“存款补息”影响又回升20%,这被认为不利于流动性管理和审慎经营。目前来看,截至9月末,14家理财公司现金类产品规模比例平均值达到28%,2家股份行理财公司现金类规模占比超过40%,3家理财公司现金类占比超30%。随着现金类理财产品整改后在资产投向、久期、集中度等方面进行严格限制,产品收益率向货基靠拢,产品优势也将有所减弱。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存续人民币现金管理类产品2024年三季度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低迷,仅为1.802%。在理财行业规模此消彼长的同时,理财公司的排名格局也在加速洗牌。根据独家数据,截至9月末,排名前四名的理财公司与8月末维持不变,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稳居第一、二位,牢牢守住2万亿元关口,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依旧是信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然而,第五名到第九名的理财公司则在9月份的规模冲击下发生较大变动,中银理财规模超过农银理财,排名第五位,光大理财和交银理财排名有所上调,建信理财从第七位跌落至第九位,十名开外排名与8月末保持一致。展望后市,银行理财赎回风险整体可控,理财规模也将逐步企稳。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10月银行理财发生赎回负反馈的可能性不大,理财规模将在波动中企稳。在债市修复、银行理财规模回升的假设条件下测算,根据跨季前后理财规模增减规律,国庆假期后首周,银行理财规模增量在3300亿元至3600亿元;第二周,银行理财规模增量在6000亿元至7000亿元。在债市大幅调整、触发银行理财赎回的假设条件下测算,若债市代表产品回撤率在0.05%~0.10%,国庆假期后首周理财规模降幅为1500亿元。

往期荐读

浦银理财新领导人选拟定: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三位新领导均来自总行

大行下沉挤压、平台流量垄断、反催收黑灰产横行,存量时代消金机构如何“分蛋糕”

城投融资渠道全面收紧 金融租赁“应急门”关闭

独家  s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