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沈庹

昨日,即饮豆奶大王维他奶国际披露中期业绩显示,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溢利增长,助力公司整体经营向好。

中国内地仍为公司最大市场,特百惠前高管王栋履新中国内地市场首席执行官半年,收入仍在恢复,但在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能否重回巅峰?

不是内地不喝豆奶,而是选择太多了。仅植物蛋白领域就有核桃、杏仁以及兴起的燕麦奶,更别说动物性蛋白产品了。

公司近年来推新品、搞营销,始终未能复刻昔日辉煌,消费者也没记起它的卖点。罗氏家族保守的治理风格和提倡稳健的理念,让维他奶行至十字路口。

家族二代罗友礼已经83岁了,马上向下一代交棒不太可能。可是,市场既需要公司做好业绩,更需要新故事。

维他奶有没有新故事?

经营向好

昨日午间,维他奶国际(00345.HK)披露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中期业绩,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3亿港元,股东持有人应占溢利1.71亿港元,同比分别增长1.53%和4.91%。

期内,受益于原材料价格降低和生产秩序优化等积极因素,公司盈利水平得以提升,毛利率51.6%,较上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

公司旗下有4大市场,中国内地、香港、澳洲及新西兰、新加坡,前两大市场是公司核心。

期内,中国内地、香港市场收入分别实现约20.30亿港元、11.74亿港元,分别占当期总营业收入约58.96%和34.10%。同期,经营溢利分别约2.18亿港元和1.59亿港元,同比增长15.34%和43.24%。

澳洲及新西兰业务收入增长恢复至7%,不过,由于生产问题及物流和间接成本高昂,录得经营亏损4600万港元。

新加坡地区业务收入及盈利能力,因豆腐出口需要不断增加而有所改善,以当地货币计算增加5%。加上严控经营成本,使得经营减亏约40万新加坡元,亏损大幅减少78%。

鉴于经营整体向好,公司拟派中期股息每股4.0港仙。

二级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昨日开盘,公司股票经小幅上涨后,陷入下跌通道,收盘收报于9.74港元,跌幅3.37%。

内地市场复苏

截至今年9月30日6个月内,维他奶国际在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同比增长为-0.93%,与上年同期的-10.49%,已有较大恢复。

今年4月,特百惠前中国区总裁王栋,获任公司中国内地市场首席执行官,开局还算不错。

王栋能快速打开局面,应该感谢他的前任苏强。苏强履历十分丰富,曾在强生、百事、玛氏、箭牌、蚂蚁金服及徐福记担任过高管。2021年底临危受命,执掌维他奶国际中国内地业务。

上任后,他花费巨大精力修复公司线下渠道,在重振品牌形象、产品创新和渠道改革上做出不少努力。另外,还推出燕麦奶和柠檬茶等新品。

经公司上下齐努力,维他奶国际的经营状况大幅改善。2023财年,公司营业收入63.41亿港元,同比减少2%,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4600万港元,一举扭亏。其中,中国内地市场收入35.09亿港元,经营溢利实现4600万港元。

去年4月,苏强辞任,维他奶国际面对的市场考验,仍十分严峻。

王栋需要做的,是继续深耕中国内地市场。他在快消品领域有着30多年的职业经历,曾在百事负责大中华区特许经营业务,执行力毋庸置疑。

综合中期业绩来看,半年任期内,王栋做了很多工作,内地市场改善商业和销售执行力逐步改善,还新推出了香蕉豆奶、草莓豆奶以及无糖茶等新品。

今年4月,公司公开“优化”上海工厂的计划,也在王栋手中顺利完成,部分员工被调往其他工厂,122名员工选择自动离职及领取遣散费,公司在5月中旬支付费用合计2745.10万元。

随着上海工厂暂时停产,维他奶内地核心产能集中于武汉、佛山和东莞三家工厂。

市场面临蚕食

维他奶国际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民众普遍缺乏蛋白质,创始人罗桂祥看重价廉物美的豆奶生意,成立公司前身香港豆品公司。多年后,公司的豆奶成为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品牌。

1994年公司在港股上市前后,就将业务延伸至内地的华南市场,并在深圳建立工厂,成为进军内地市场的桥头堡。

那时,冲泡的维维豆奶,还是内地豆奶消费主流,维他奶的利乐包豆奶一经推出,立即迎来市场宠爱,公司也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植物蛋白产品迭出,六个核桃和承德露露风靡市场,维他奶的竞品纷至沓来。豆本豆、诚实豆、植选以及唯怡豆奶等,竞相争夺市场。

豆奶的普适性,推动这一细分领域规模扩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破千亿元。

为摆脱豆奶这一单一产品的竞争,维他奶将流行于香港的柠檬茶、菊花茶引入内地市场,形成多品类协同的战略。

群雄逐鹿豆奶市场,引发竞争格局的变化。虽然,维他奶始终稳坐即饮奶豆头把交椅,但市场份额正在面临蚕食。如今,其市场占有率约40%,达利旗下的豆本豆正迎头追赶,市场占有率约20.7%。

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家族的严谨,让掌舵维他奶国际的家族二代罗友礼,依然不敢轻易交出权杖,尽管他已83岁高龄。